●依托红领巾劳动合作社实施层级管理,探索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助力其实现从自我管理到自觉劳动的跨越。
□东阳市白云中心小学 卢永俊
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当前,劳动教育中依然存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管理效率偏低等问题。为此,东阳市白云中心小学通过构建红领巾劳动合作社,积极探索层级管理模式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应用,并取得良好成效。该模式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为学生搭建自我管理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劳动主动性和深度劳动能力。
一、构建系统化管理模式
红领巾劳动合作社采用“总社、分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四级组织架构,并与少先队大队部、联合中队、中队和小队形成对应关系。这一架构模拟真实生产组织形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和归属感。同时,通过岗位细化、责任到人的方式,实现了各级组织之间的明确分工,有效避免了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执行混乱和责任推诿,确保劳动任务高效落实。
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合作社引入了工分评价管理制度。该制度针对不同劳动任务设定相应的工分标准,学生通过完成劳动积累工分。工分记录既是对个人劳动情况的客观反映,也是学期末评选“劳动模范”的重要依据。例如,家务劳动中的垃圾分类、清扫等任务均设有明确的工分值,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工分总数进行评优和奖励。这一评价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搭建一体化实践机制
在劳动项目小组管理中,学校全面推行组长负责制。各小组组长需具备一定的组织与领导能力,负责凝聚团队力量、合理分配任务并作出公正评价。以班务劳动为例,组长需组织讨论、策划方案并监督执行,确保劳动任务顺利完成。该制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领导素养。
层级管理模式中的另一项创新举措是“小先生制”。该机制基于组内成员的能力差异,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例如,在清洁劳动中,教师安排擅长使用清洁工具的学生指导其他学生正确操作。这种生生互助的模式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实施协同管理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建跨学科教学共同体,组织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劳动课程设计、知识技能传授与项目指导;二是实施分层走班教学机制,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适应性。
三、探索深度化教育路径
(一)学科融合:以项目化实践提升综合素养
学校通过项目化学习,将多学科知识融入劳动实践,构建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体验。例如,在“植物印染”项目中,学生需综合运用美术课程中的色彩知识、科学课程中的染料提取知识等完成作品。此类项目化学习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促进了其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劳动进阶:以标准化体系搭建成长阶梯
为保障劳动教育的深度与质量,学校构建了分层次、递进式的劳动标准体系。从基础的自理劳动到复杂的技能劳动,每个学段均设定明确的劳动目标与要求。例如,在家务劳动中,学校要求低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的垃圾分类与打扫技能,高年级学生则需学会烹制较复杂的菜肴并具备初步的家庭财务管理能力。这一进阶体系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适合的挑战,实现持续成长。
(三)价值认同:以成就感激励培育劳动品质
深度劳动教育注重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强化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学生在付出努力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深切体会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同时,劳动过程中磨砺出的毅力与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