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乘法分配律为例,依托“三案、四轮”城乡教研模式及逆向教学设计,破解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评”脱节难题,重塑课堂。
□永嘉县黄田小学 李志成
当前,县域小学数学教学仍普遍存在“教—学—评”脱节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知识理解缺乏深度;教师大多依赖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未能充分依据实证优化教学过程。为系统解决这一现实难题,笔者牵头组建课题组,构建了以“评价先行”为核心理念的“三案、四轮”城乡教研模式。该模式通过课前评价案、课中实施案、课后作业案“三案”协同推进教学改革,结合诊案、诊课、诊题、诊人“四轮”驱动机制,实现教学闭环管理,为逆向设计理论在县域课堂中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系统路径。本文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为例,深入探究怎样借助“三案、四轮”城乡教研模式开展逆向设计,推动城乡课堂教学变革。
一、“三案”协同:目标引领与证据驱动的教学闭环
逆向设计理论强调“以终为始”,从学习目标出发,明确预期结果、设计评估证据、规划学习体验。“三案”结构贯穿教学过程。
在课前评价案阶段,教师需明确学习目标并诊断学生学情,将学生能独立推导并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乘法分配律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可设计结构化预习单,其中包含两类任务:一是检测计算技能的基础题,二是考察概念理解水平的迁移题。
在课中实施案阶段,教师要注重以评价为驱动,依据动态证据对教学进行调整。例如,对于预习单里错误率较高的迁移题,教师可设计“运用面积模型验证分配律”的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拼接两个不同面积的矩形,直观领会分配律的几何本质。在此过程中,教师嵌入诸如小组互评等的即时评价。
在课后作业案环节,教师应设计基础层和挑战层的分层任务。基础层任务包括计算题和情境应用题。挑战层任务要求学生创设运用乘法分配律的场景,同时优化计算过程。通过作业分析可以发现,分层设计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得到提升。
二、“四轮”驱动:差异诊断与循证干预的双线并举
“四轮”驱动机制从四个维度实现对教学的精细化诊断与干预,尤其关注城乡差异带来的多元学情。
诊案环节依托逆向设计明确评价框架。围绕“理解分配律本质并灵活简算”这一目标,教师针对县域学校学生主要存在的“混淆运算律”和“难以建立算式与实际意义之间关联”两类认知障碍,设计了三类表现性任务:图形表征任务、解释应用任务和创编题目任务,以系统收集学习证据。
诊课环节注重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运用面积模型自主探究。实践发现,城乡学生存在显著的认知差异。教师根据认知差异为乡村学生增加实物操作题(如纸条拼接),为城镇学生补充挑战题,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思维水平。
诊题环节致力于对作业数据进行归因与补偿。分析发现,部分学生的错误源于符号混淆。为此,教师设计强化单侧重于基础巩固(如引导学生辨析等价性),以及拓学单侧重于迁移应用,提供两类补偿性任务。
诊人环节聚焦学生差异与教师成长。针对出现高频错误的学生,教师提供动态微课;对能力突出的学生,教师布置开放性任务。同时,教师通过“四轮”教研工作坊共享实践案例,归纳出“符号误用”“意义割裂”等五类典型错误及相应干预策略。
三、实践成效:师生成长与城乡共生的协同并进
综上所述,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三案、四轮”模式展现出多维度成效:学生从符号操作迈向意义理解,教师从依赖经验转向循证实践,城乡课堂从割裂发展走向共同提升。
该模式突破了“先教后评”的传统线性模式,构建了“评价—目标—教学”的逆向教学设计闭环,真正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同时,创新性地建立了城乡教研共生机制,将城乡教师纳入统一研训体系,促进经验互补与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共进的教研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