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若夏柳1
暑期期间,我组织开展了本地的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专项网络研修工作。本次培训要求每位教师完成不少于120分钟的学习时长方可合格。大多数教师在培训中流于形式,仅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很少有人真正静下心来深入学习。
我觉得,这并非培训内容本身的问题;恰恰相反,如果教师能够有心观看和思考这些课程,定会受益匪浅。
因此,我认为接下来的集中培训应充分借鉴此次暑期研修的经验,选取其中教学应用性强、实践价值高的部分内容,提前准备好相关软件和教学环境(机房),通过“理论讲解+动手操作”的方式,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会一些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能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应用起来。
吴笔建
学习是教师内在的自觉行为,只要内驱力尚存,培训就一定会有收获。
以今年暑期开展的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专项网络研修为例,培训内容相当丰富,我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了相关章节进行学习,觉得收获挺大。正所谓“教学相长,学无止境”,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为师者非常有必要主动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以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当然,众口难调,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发展需求和学习目标各不相同。对于面向全体教师的通识类培训而言,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难度较大。若想提升培训实效,不妨进一步拓展培训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设置更多模块化、可选择的学习路径,让教师能够各取所需,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吕玲飞
暑期培训如何才能更有效?回顾今年暑假,我为自己安排了多项培训:一个90学时的人工智能赋能语文教学课程,一个为期4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导师培训,一个学校组织的网络普法与安全培训,还有一个浙江师范大学举办的儿童文学讲习会。
总体来看,想学的很多,消化能力却有限。这让我意识到,当前更需要提升的或许不是学习的数量,而是取舍的能力——哪些是专业发展中的“必做动作”,哪些属于拓展性内容,可以视情况延后或选择性参与?教师更应具备科学规划、合理筛选的能力。
徐如松
首先,教师应摆正心态。参加集中培训是促进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组织方的角度来看,每一次集中培训都经过精心策划,课程内容系统丰富,犹如精心准备的一桌“思想盛宴”。
其次,教师应在培训前主动介入,围绕培训主题进行预习和思考,梳理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专业发展中的期待,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教师应主动与专家互动交流。这种双向对话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往往还能获得课堂之外的资源、信息和效果。
赵占云
教师的集中培训应突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适用性。以今年秋季新教材投入使用为例,教师迫切需要深入解读教材内容,以及专家的专业引领,才能在开学后从容应对,避免手忙脚乱。
培训内容的设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精准施策。
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由于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单独组织培训成本高,建议实施跨校联合培训或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区域协同培训,实现资源共享,使培训的效率和覆盖面最大化。
此外,各类教师培训应减少空泛的理论性讲述,增加更多实操性内容。唯有让教师能够将培训的内容应用于实际教学,才能避免陷入简单的“赚学分”和“攒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