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 陆青春
教研公开课结束后,按常规会进入评课环节。这个环节通常是没有学生在场的。可是似乎从来没有人想过:这种状况是否正常?
评课的根本目的是发现一堂课的亮点与不足,进而提出改进的建议。评课的依据有很多:教材逻辑、课标要求、教学理论……但除了这些,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反馈同样不可或缺,这是评课中最直接、最生动的实证材料。
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最终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我们都会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那么,学生必然会对教师的教学有最直接的感受和看法。这些感受和看法教师不需要知道吗?
没有学生参与评课,教师就无法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体验,不利于信息的搜集,也就丧失了改进的机会。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最有发言权。一堂课好不好,学生感受最深,当然也最有发言权。
虽然学生对一堂课的评价不一定准确,但也许能给教师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带来新的观点,这对促进教学其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推行学生评课机制已有4年。四年级以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因此完全有资格成为教师研修活动的嘉宾。
为确保学生顺利参与评课,我们采取了以下行动策略。
一是系统培训。在评课时常常会看到学生,或不着边际地乱说一气,或只言片语不中要害,或支支吾吾不知所云……这说明,学生的评课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的指导。
为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教研组开发了学生评教调查表,包含“教师走动路线”“多媒体使用时长”等具体观察维度,指导学生观察员如何听课、如何记录教师提问类型和学生反应频次等可量化指标,提供“我发现……”“我建议……”“先肯定优点,再提建议”等标准化表达框架。
二是课后访谈。公开课结束之后,授课教师或评课人员随机对学生进行现场采访。访谈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既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又要避免问题过于繁难给学生带来负担。
为了确保问题简洁高效,我们设计了一些开放或半开放的话题,比如:“你喜欢刚才这节课吗?说说理由。”“这节课的哪个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认为教师今天最想让你学会什么?”“哪个活动让你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或慢?”“如果重上这节课,你希望增加什么环节?”……
三是师生座谈。这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和课后访谈一样,也采用随机原则邀请学生参与,因为既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又要照顾各个层次学生的意见。在座谈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是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
四是问卷调查。课后向学生发放学生评教问卷,可以避免当面交谈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一节课的感受和看法。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判别和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全面、细致地评价一节课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通过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是否感兴趣、互动性如何等。
为使评课富有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行性,我们制定了课堂观察量表,按上、中、下三个等级进行粗略划分,采用简单文字描述或特例说明的方式呈现,便于学生把握每项指标的评估要求。
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电子问卷或在线调查工具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利用语音识别或视频分析技术来对学生的访谈内容进行自动化分析,为学生评课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数据支持。
为让学生大胆和充分表达,教师要善于诱导和赏识,采取友善的态度、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他人——多发现闪光点,真诚地赞美教师,给教师送去快乐、信心和干劲。
有一次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评课时,一个学生朴实地评价道:“老师喜欢用小组讨论引导我们回答问题,这很好,我们喜欢。但我们感觉回答问题的始终是一部分学生,更多的学生只是听众或者观众。希望老师以后在分配任务时,将任务明确分派到每个人身上,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锻炼的机会。”
学生的评价给执教者和现场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学生参与评课带来了显著变化。从教师层面来看:师生的角色互换,为教学管理工作增添了活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课题。不少教师纷纷走到学生中去,主动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正视自己的不足,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由重教法转变为重学法,在备、讲、批、辅上下功夫,从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诸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赢得学生的好评。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对教师工作“评头论足”,不掩饰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学习主体意识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
从教研层面来看:教研活动更加生动多元,形成了良性的教学改进循环,促进了校本教研文化建设。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参与者。学生是最重要的教学参与者,他们的参与和反馈可以从不同角度衡量教师的教学,帮助其优化改进,促进其提升教学质量。
我认为,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课评课体系,或将成为课程改革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