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沙洲
10年前的夏天,我旅行到了黄河边。
那一年,我刚刚换了智能手机,在朋友的劝说下安装了微信,但还没学会发朋友圈。
我在微信上刷到了某部环保题材纪录片,震惊于手机竟能成为新一代传播媒介,震惊于其烈火燎原一般的传播效能。
天是灰蒙蒙的,移动支付、网约车、共享单车还没有开始普及,火车站的售票窗口挤满了人。
我看到黄河之水打着漩,缓缓向东流去,抛下岸边厚厚的淤泥,时而随流水崩塌,露出一个又一个平整而陡峭的截面。
10年后的这个夏天,我又来到了这里,品尝了黄河鲤鱼,也听说了前几年黄河出现过罕见的清流景观。
我从网上查到,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从34%升至63%,水土流失从16亿吨降至3亿吨。
今年似乎比往年更热,但天空也肯定比往年更蓝,因为我看到白云直垂到天际,它们的形状都异常清晰。
傍晚的时候下过一场雨,雨过天青,霞光万丈,引得人们纷纷驻足拍照。
夜晚,仰头能见到作为城里人的我小时候才见过的繁星璀璨。
那部纪录片所描述的霾、人们心里抱怨环境的霾,包括产生片子的那个时代,都在我们的记忆里一齐消失了。
高铁大厅干净敞亮,售票处空无人迹,人们掏出手机,娴熟地抢票、叫车、买单、观剧、刷题、预约、会见……
看看我的手机,最常用的还是那几个“老朋友”,还没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体,甚至还没来得及想这件事。
我知道,AI时代降临了。
我不知道,再过10年,我会不会回到这里,凭吊上一个时代。我想象不出10年后的那个时代是什么样子,应该没有人能够想象。
我们身处一个有史以来最无法预测的时代。
据说AI的迭代时间不是按“年”计算的,AI头部企业通常每3~6个月发布一次重大升级,而底层技术优化升级则快到1~3个月。
正当大家都以为AI方兴未艾之时,有专家称,相关的泡沫、危机、风险都已初现。知识型、创意型、分析型等脑力劳动岗位首当其冲,同声翻译员、传统插画师、低端程序员等被迫转岗……各行各业的人士一边努力实践着“AI赋能”,一边担心自己终有一天会被AI取代。
在教育领域,“用功学习—上好大学—找好工作”的人生发展逻辑已无法形成完美闭环。
我们都知道新生人口数量下跌这个事实,它间接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饱和、建筑与建材相关岗位的骤减。
农村学校的撤并和教师编制的收缩已不可避免。前几年烈火烹油的“师范热”开始降温,全国个别区县甚至出现了小学教师竞聘转岗至初中的案例。
我们多希望把自己的头从沙堆里拔出来时,已经有某种神力奇迹般地解决了所有问题,岁月依旧,波澜不惊。
“读书无用论”暂时没有卷土重来,中产家庭、头部名校仍在卷。在一些城镇学校,抑郁症等精神疾患呈低龄化趋势。这要是放在10年前让人不可思议,但今天我们早已见怪不怪了。
智能手机在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下了“数字魔咒”。家长想让孩子远离“电子毒品”比10年前更难,因为“网吧”以便携的方式进了家门,与移动支付、视频会议、网络搜索、群发信息等日常功能深度绑定,让人分不清正常使用和沉迷的界限。
就连很多成年人也把持不住,下班回家,什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统统置之脑后,捧着手机如老僧入定一般进入虚拟世界。
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怎么拥抱这个时代最好的部分,同时摒弃最坏的部分,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件大事。
我的想法是——抓两头。
一头是永不过时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人类经过一万年文明长河,沙汰和积聚下来的精神文化宝藏,它使人在假设现有文明被摧毁后,仍能徒手重建文明。
这一头的学习过程排除电子产品的使用,更强调科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和运用,训练学生在环境恶劣、资源有限、装备落后的情境下,制造工具、借助工具、获取资源、获得生存,锻炼人的独立规划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百折不挠的意志水平。
另一头是人类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它畅想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蕴含着现代文明摆脱困境的解决方案,使人能够预知并避免将要出现的问题。
中小学校要尽可能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捕捉最新的科技进步和产品发布信息,为学生提供条件接触和体验一些尖端科技。
这一头的学习过程将会引导学生开阔科技视野,从“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封闭空间里走出来,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
学生不仅要学习使用新产品新技术,还要学习它的构造和原理。比如,学生完全可以在指导下体验一款新游戏,只有当他们试图弄清游戏的底层架构,修改bug甚至设计新的更好的游戏机制时,才不会沉迷于“玩游戏”这件事本身。
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需加上心灵与身体的双重塑造,才能让一个学生拥有更完整的人生。
你看,视频中那个怀抱琵琶、弹奏出“大珠小珠落玉盘”“幽咽泉流冰下难”“铁骑突出刀枪鸣”等《琵琶行》中唐诗意境的女生,收获了全班的掌声和全网的羡慕,她的人生也必然是诗意和优雅的。
再比如,平时注重体育的家庭和学校,他们培养出的孩子不仅能在运动会上得名次,体型也更健美,性格也更阳光。
还有,喜欢动手拼装积木和小配件的、热衷涂鸦的、醉心于穿上各式汉服跳舞的,哪怕是一动不动坐着听雨、看山,脑海出现各种大人无法理解的奇思妙想的学生……请不要干涉他们,请好好呵护他们,请不要因为没有做完作业而斥责他们。
将一粒种子埋进土里,等它发芽,为它浇水,为它除虫;记录光照、温度、湿度,看它开花、结果;走进厨房,将它做成美味的盘中餐;用它的茎和根,制作出惊艳的非遗产品。踩着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点,历经春夏秋冬,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蔬果,更是耐心、恒心、细心、责任心和自信心。
教育不只是标准答案,也不只是分数和排名,其外延是无限丰富的。
10年后的夏天,我也许又会因为某种机缘站在黄河边,望着奔腾的河水叹逝者如斯夫。那时,我们也许已经完成了上一个时代的“渡劫”,顺利进入下一个我们完全无法想象但必然到来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