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言 宏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教授俞国良,解答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疑惑,深入探讨教师减压等相关话题。
记者:您最近提出了心理健康新标准,具体是指什么?
俞国良: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种精神幸福的状态,使人们能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发挥自身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良好,并为社群作出贡献。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价值追求就是幸福感,心理健康应是幸福感的副产品。心理健康意味着一种良好的适应或幸福状态,即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并且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
记者:教师心理健康有其特殊性吗?其标准又是如何界定的?
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确实有一点特殊。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之所以备受关注,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紧密相关。其不仅直接关联教师个人的职业幸福感与生活品质,更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成熟进程及健康成长路径产生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需要“减负”,教师则需“加负”,补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关键课程。可以说,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至少应该包含以下要素:职业角色认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强化自我认知能力、教育独创性、情绪管理能力。具体来说:
教师能够深刻理解自身职业的独特性质与使命,严格遵循职业角色所赋予的规范。具体表现为热爱并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积极调动自身智慧与热情,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收获职业满足感与成就感。
理解并尊重教育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构建基于相互理解与支持的互惠关系,确保个人观念、目标及行为与社会规范相契合;能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评价他人,避免以貌取人或片面评价;在人际交往中积极展现尊重、信任、赞美等正面情感,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主动开启并维持真诚有效的沟通渠道。
教师应具备设定职业目标的能力,树立高度的教育自信,持续进行自我反思与优化,形成全面且一致的自我认知,拥有强大的自我调适与抗压能力,并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创新与探索,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创造性地解读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恰当运用体态语言辅助教学,同时注重备课、授课及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的精心筹备。
教师需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传递正能量;确保个人情绪不干扰教学工作,避免将负面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冷静应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妥善处理不良事件;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名学生,避免个人偏见影响教育公平;合理分隔工作与生活,避免将工作情绪带入家庭,维护家庭和谐。
记者:这个要求还挺高的,那当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俞国良: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抑郁、焦虑、躯体化、敌对、偏执。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球教育系统面临的共同挑战,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内心充盈且轻盈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点亮学生的未来,这也是教师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得到全社会重视的原因。
记者: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相关,若教师有心理问题,会带来哪些影响?
俞国良:不同阶段的教师心理健康受经济、生源、评价等不同因素影响,其中压力很关键。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家长误解”“公开课被批评”“学生管理困境”等典型情景。这些压力若得不到及时缓解,容易导致焦虑、委屈与挫败感。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载的情绪劳动、过多的非教学事务、单一的评价机制,以及家庭与工作的失衡,家长和社会对教师抱有较高的角色期望,都是导致教师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这些压力使得教师面临强迫、抑郁和焦虑等多种心理问题。
我国教师的强迫症状表现一直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教师对自身的行为规范和工作绩效等有较高要求,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夸大责任感,形成强迫性认知。二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约束其不当行为、让其遵循学校与社会认可的道德准则等,这些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更易产生强迫性思维。三是学生群体的高活跃性与高不确定性,往往令教师无法预测其情绪行为表现,从而经受相当多的失控感和不安全感。这些都进一步导致教师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思维僵化、情绪冲动和习惯行为,造成教师群体强迫问题检出率的升高。
记者:面对压力,教师个人该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俞国良:一是正确认识工作压力,认识到工作压力是工作的一部分,坦然接受它;二是寻求多方支持,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设定合理目标,不必要求自己一直处于“完美状态”;四是落实自我关怀,避免工作过度侵占个人生活;五是设定工作与生活边界,给自己留出放松和休息的时间。
记者:社会、学校、学生家庭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俞国良:要打出精准有力的“组合拳”,为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主要是三句话:装配“助力泵”,激发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在动力;移除“压力网”,减轻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负荷;构筑“防护墙”,健全教师心理健康的保障体系。
社会应提升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教师群体的整体信任。政府与社会各界需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待遇,确保教师在物质层面获得稳定保障,进而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同时,媒体与公众应聚焦教师的正面形象,避免负面事件的过度渲染,以维护教师职业的正面形象。着力缓解教师过大的角色压力、道德压力造成的职业焦虑,为教师提供安心执业、热情工作、潜心育人的良好条件。
学校应切实减轻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当前,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承担教育教学这一本职任务,还要经常被赋予诸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职责,甚至还需参与社会性事务。这些事务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重了其身心负担。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心理支持力度,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工作坊和研讨会,帮助教师掌握心理调适技巧,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建立心理导师制度,为教师提供一对一或小组辅导,构建以关怀为导向的校园人际关系环境。
学生家庭应理性分担教育责任,避免将所有重担都压在教师肩上。当前,尽管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但仍有不少家长持有“教育是老师的事”这一传统观念,忽视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观念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投入不足,过度依赖学校和教师,使教师角色泛化、责任泛滥,增大教师的心理压力。
记者:如何健全教师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俞国良:建构国家、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属当务之急。顶层设计者宜将教师心理健康列入教育强国政策议程,汇聚全国专业力量,研制科学、规范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工具和标准,统一监测、统一评估,就事论事、对症下药。同时,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应协同联动,在全社会搭建起教师心理健康安全网,提高教师的职业安全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国家应出台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专项政策,促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下行。教育行政部门应着手研究解决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矛盾和重大问题,出台教师心理健康的有关规定,助力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风险应对机制。学生家庭应主动融入家校共育体系,全力配合教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