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来临,数学教师须掌握智能备课、互动教学、精准评价三大数字化核心能力,以技术赋能教学全流程,重塑教育形态,提升育人质量。
□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
支丹婷
杭州市余杭区文化村实验学校
赵 纪
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与广泛普及,教育领域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为师生规范使用AI提供了指引。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构建以下三种数字化核心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数学教学的需求。
一、掌握AI赋能智能备课的能力
备课是教学的基础环节。在既定教学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内容下,充分备课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前提。教师应充分利用AI提升备课效能。
(一)运用AI提供数学知识结构化支持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很强。备课中,教师除利用传统教学参考用书和文献外,应充分发挥AI的结构化分析功能。例如,通过运用AI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二)》中例题的分析可知,无论是搭配组成数,还是计算足球比赛数量,其核心均为“几个几的两步思考乘法原理模型”,这有助于教师深入剖析例题背后的逻辑关联,提升数学教学的知识关联性和思维含量。
(二)运用AI开发数学思维可视化工具
数学学习具有抽象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借助技术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一方面,利用AI直观呈现数学思维过程,展示解题思路、思维导图等;另一方面,利用AI将空间观念具象化,让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得到视觉化验证。
(三)运用AI实现数学问题情境化设计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四能”。对于数学问题而言,创设真实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价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AI时代,教师应具备运用AI技术将问题情境化、把数学问题融入真实情境的能力。教师可利用AI生成基于学生兴趣的个性化问题,设计跨学科情境融合,同时自动生成阶梯式问题链。
二、掌握AI赋能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的能力
数学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有序组织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交流主动性,并通过数字化工具实时收集反馈,优化教学进程。
(一)教学呈现具象化
教师可借助AI的动态可视化工具和情境化问题生成功能,将抽象认知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具象体验。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可利用智能分形工具让学生切割图形,观察平均分差异,通过颜色标注和实时反馈强化“单位1”概念。
(二)空间感知立体化
图形与几何教学依赖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可运用AI的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重构立体化学习场域。以《方向与位置》教学为例,利用AR技术将校园转化为立体坐标系,学生通过手持设备完成“寻找数学宝藏”任务,观察参照系对路径规划的影响。同时,动态几何软件可实时演示立方体展开的11种方式,学生通过交互操作观察顶点坐标变化规律,从中抽象出数学原理。
(三)学情反馈实时化
教师可利用AI的嵌入式检测工具和情感计算技术,实现课堂数据的即时采集与分析。例如,在运算教学中,运用AI工具扫描批改计算练习,生成错误集中图;借助情感计算技术监测学生情绪状态,辅助教师调整互动策略。
三、掌握AI赋能数学课后教学延伸的能力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指出:“推动实现教学全过程、发展全要素伴随式数据采集,开展精准画像。”学习评价与课堂反思优化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闭环关键。教师只有具备数字化评价能力,才能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发展水平。
(一)辅助作业批改与分析
AI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识别学生手写解题过程,结合知识图谱定位错误根源。例如,在《多位数乘法》作业中,系统识别“进位叠加错误”并生成专项练习。
(二)助力学情分析与评估
教师可利用AI的多维度数据建模,构建个性化学习画像与成长追踪体系。例如,将作业分析、课堂互动等数据生成四维雷达图,动态呈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轨迹。
(三)精进教学反思与优化
反思作为教学的闭环环节,教师应具备利用AI辅助开展教学反思与优化的能力。AI通过数据驱动的教研支持,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例如,运用智能评课系统分析课堂教学视频,量化提问分布、互动频率等指标,生成SMART原则的反思报告。SMART原则即明确(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Relevant)、有时限(Time-bound)的目标管理方法。教学策略优化模块根据历史数据推荐改进方案,如在《小数除法》单元后建议用情境迁移法替代机械练习,并推送“超市价格计算”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