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8月29日 星期

道德与法治教材《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教学模式探索


●通过抛锚式、项目式、体验式教学,探索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教学全新范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有效落实。

□金华市外国语实验学校 张志良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的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有一个显著变化和亮点是,在每个单元新授课之后增设了《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该栏目由“情境思考”和“实践活动”两部分构成。通过认知深化与行动实践的融合,推动学生学思结合,实现知行合一,搭建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真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然而,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对该栏目的理解与运用仍存在困惑。有的仅将其安排在单元新授课后,有的则简化为复习课或作业课等。这些教学方式偏离了栏目设立的初衷,难以有效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

基于此,本文以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剖析典型案例,系统提炼出抛锚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三类教学路径,共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破解该栏目教学难题提供实践框架。

一、抛锚式教学:从“情境引入”到“素养提升”

抛锚式教学以情境引“锚”为起点,创设贴近现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与认知兴趣。在自主思“锚”阶段,引导学生界定核心问题、明确探究方向,形成初步立场与理解路径。在深化探“锚”环节,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小组协作,拓展思维深度,提升探究质量。最后在反馈解“锚”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归原情境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反思,推动价值认同和知行转化。该路径强调问题驱动、探究参与和反思生成,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珍惜青春时光》为例。首先,创设话题讨论情境,引出“青春是什么”的思考。接着,明确锚点指向,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描述青春。随后,开展“青春访谈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他人的青春故事并从中汲取养分。最后,教师通过价值引领,让学生对青春有更深的体悟。

二、项目式教学:从“问题驱动”到“过程增值”

项目式教学始于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参与意识。在问题驱动阶段,教师协助学生明确核心问题,整合资源,规划路径,确保项目主题落地。项目实施强调协同合作,学生共同设计方案、优化思路、开展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最终通过成果展示与多元评价,推动学生回顾过程、总结反思,实现素养提升。该路径强调“以做促学、以行促思”,契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特点。

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为例。首先,借助视频和文字,引导学生体悟父母和教师的爱以引发共情。接着,以“如何让我们的成长之路不孤单”为驱动问题,布置“设计主题海报”的任务,各小组设计问卷、制订计划。随后,各组实践并形成成果。最后,优化成果并进行多元评价。通过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其核心素养。

三、体验式教学:从“参与体验”到“价值升华”

体验式教学营造沉浸式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践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行动,通过深入社会情境,深化对规则、责任与价值的理解,再经关键经验的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生成个体价值判断,建构内在认同,最终通过延展情境与设计实践策略,实现价值观的内化与行为的迁移。该路径以体验为起点、反思为中介、转化为目标,强调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整合,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融汇认知迁移与价值升华的重要路径。

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为例。教师可组织模拟法庭、法治辩论等体验式教学活动。在“情境思考”部分,学生分组扮演角色重现案例,通过合作探究与交流分享提升法治观念;在“实践活动”部分,开展“走进法治社会”主题采访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本质及特征等,认识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将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研究、使用好统编教材,特别是《单元思考与行动》等新增栏目,准确分析教材结构变化,从逻辑性、实践性等方面理解栏目优化设计的意图,做到明功能、显实效。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需求和学情特点,灵活把握“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核心要素,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成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