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提升经典作品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 林 映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审美内容缺乏厚度
部分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只关注艺术作品的表面形式,忽视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感与思想内涵,致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流于表面。
(二)创意表现缺乏深度
多数教师仍采用以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易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主体地位未能凸显,限制了创意表现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理解缺乏广度
部分课堂选取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学生接触的艺术类型有限,难以全面感知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利于其拓宽文化视野和提升理解力。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欣赏课实施策略
(一)情境创设:连接生活与文化语境
美术鉴赏是通过观察、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从而领会艺术之美的过程。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对该画作有了初步了解,初中阶段可进一步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创设情境,如在课堂上发布“鉴画师招聘广告”,要求学生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等多媒体技术,解说宋代商业文化、服饰风俗,通过角色扮演还原相关场景。这类情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以不同身份深入探究、鉴赏名画。
(二)问题驱动:激发深度观察和思考
1.合作学习,分组鉴画
创设情境后,学生以鉴画师身份对画面进行创造性的添画处理,从中体会艺术创作和时代背景的关联。课堂继续围绕“你会从哪些方面鉴赏这件作品”这一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学生可根据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结构图,用文字或临摹图像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审美判断与形式体验,深入感知绘画语言的表达方式。
2.小组展示,细读鉴宝
学生分小组探究后进行成果展示。教师进行精读解说,引导学生体会北宋绘画“致广大,尽精微”的艺术特色。
3.学当画家,穿越创作
学生开展自主创作,待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对作品进行展示,学生交流创作体验。
(三)学科融合:拓展审美深度和广度
1.与音乐结合
感知能力是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基础,包括对色彩、线条、构图等艺术元素的敏锐感知。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感知艺术作品。例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播放《伏尔加船夫曲》,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想象画面,增强多感官参与和情感共鸣。
2.与历史结合
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兴趣点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步辇图》为例,可引导对历史兴趣浓厚的学生从文化背景切入,在人物神态和服饰等细节上下功夫找到答案,理解艺术和历史的交融。
3.与科技结合
运用VR、动图等多媒体技术展示艺术作品。例如,在《虢国夫人游春图》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态展示服装的设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美术欣赏课对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价值
(一)从视觉思维到风格辨识
通过系统的美术欣赏课学习,学生学会了从多角度观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逐步形成了对美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欣赏《睡莲》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光影、色彩、构图、情感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入手,而不是以是否写实作为衡量标准。
(二)从模仿绘画到创作表达
美术欣赏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通过艺术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城市雕塑》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参观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并结合学校航空航天特色文化,以“校园雕塑”为主题进行创作。
(三)从艺术时空到文化建构
美术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欣赏不同的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从而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初中美术欣赏课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教育工作者应持续优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