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紫金港小学 袁晓萍
2023年9月11日中午,我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您好,是袁老师吗?这里是杭州交通91.8电台……”这通电话像一颗时光胶囊,瞬间打开了我尘封的记忆。当电台里传来那个略带紧张的声音——“亲爱的袁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学生杨叶帆,我想真诚地向您说一声,谢谢您……”我的眼泪突然就流下来了。
这个说话会微微结巴的男孩,是我教学生涯中最“特别”的学生之一。记得六年级接班时,他总是蜷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睡觉,似乎已经习惯试卷上那个刺眼的不合格,把自己封闭在了数学世界的门外。
电台里,他真诚地说:“毕业考成绩是我6年中最好的成绩……您教我把难题转化成用自己能懂的办法去解决……”这句话,立马将我拉回到那年的无数个黄昏。在教室中,我们讨论的远不止数学题目,更是在交换着生活和学习的智慧。在那段光影交错的时光里播下的种子,竟在13年后,才清晰地听见了它破土而出的声音。
当主持人问我:“这么多老师,他为什么就听您的?”我脱口而出:“因为学生比我们更懂得敬畏——当你尊重他们的时候,他们必以真心相报。”正是这份敬畏,让我找到了教育的支点。
正是对每个生命的敬畏,让我选择了用最笨的办法守护学生的成长——每周给学生写一张家校沟通卡。这一张张薄薄的卡片,承载了我最厚重的承诺。每当看到学生拿到卡片就急切地圈出自己的名字时,我知道那是渴望被看见的心声。所以每周,我都精心设计主题:“每天进步一点点”“成长是一个过程”“让我们成为彼此的榜样”……让每张沟通卡都传递着“成长的密码”。
15年风雨无阻,每周4000字,一学期近10万字。有同事不理解:“都微信时代了,何必花时间写这些?”可当我看到家长在卡片背面的回信,看到学生把一张张沟通卡珍藏在文件夹里——我知道有些温度,是永远无法被科技替代的。
从教30年,如果问我,育人最深的感悟是什么?我想,那一定是“敬畏”。敬畏学生眼里的光芒——再微弱都值得点燃;敬畏学生天真的表达——再稚嫩都值得珍视;敬畏成长本来的模样——慢,才是最快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