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形势趋紧既是严峻挑战,更是推动民办院校战略转型的重要机遇。
□夏熊飞
近日,2025年高考招录进入收官阶段,民办院校面临的本科招生困境再度成为舆论焦点。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在完成多轮志愿征集后,部分民办院校的缺额率仍超过30%。这对“生源即生命线”的民办教育而言,已不仅是发展压力,更是严峻的生存挑战。
需要明确的是,当前招生困境与低生育率并无直接关联。尽管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但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仍处于上升周期——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1335万,创历史新高。有专家研判,人口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窗口期预计将在2035年前后显现。
究其根本,民办院校遭遇的是“价值危机”:当学生和家长逐渐破除“学历迷信”,转而追求教育投资回报率时,不少民办院校却依然固守“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其专业设置、就业服务等关键指标未能及时响应市场需求,最终被日益理性的教育消费市场淘汰。这种结构性矛盾恰是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过程中的必然阵痛。
与早前井喷式的学历提升需求相比,当下学生与家长的选择更加务实理性。民办院校本科招生遇冷已成为总体趋势,但仍有少数院校逆势增长,例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招生火爆。尽管这些院校难以被简单复制,但其成功印证了一个关键事实:民办院校本科招生并非全面遇冷,而是那些缺乏办学特色、忽视教育质量的院校正在失去青睐。
招生形势趋紧既是严峻挑战,更是推动民办院校战略转型的重要机遇。若继续依赖降分招生,部分院校终将被市场淘汰;而那些早转型、聚焦办学特色的院校,则将在此轮洗牌中脱颖而出。
在公办院校持续扩招、职业本科教育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民办院校必须放弃“大而全”的综合性办学模式,否则将陷入同质化竞争与发展停滞并存的困境,因此更应发挥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主动精简专业,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深耕垂直细分领域,探索定制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共同设计课程、共建实践基地,真正实现“毕业即就业”。通过融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切实破解学生就业难题,民办院校才能重新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在强化“就业导向”办学定位的同时,民办院校必须摒弃“重招生、轻投入”的短视思维,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系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使其真正具备职场核心竞争力,逐步重塑社会对民办本科教育的认知,摆脱“混文凭”的负面标签。当毕业生持续获得市场认可时,民办教育的口碑和吸引力自然也随之提升。
作为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教育板块,民办院校经历阶段性招生调整是必然过程。这一优化过程有助于推动民办高等教育整体格局的升级,为真正具有办学特色、教育质量过硬的院校腾出发展空间。民办院校应正视背后的深层趋势,增强危机意识,精准对接学生和家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在高等教育新一轮调整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