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托管难题,本质是公共服务与家庭需求的衔接课题,需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共托”模式构建更强支撑体系。
□李 强
今年暑期,多地出现图书馆成托儿所的现象:不少家长将孩子送至图书馆后便离开,有的甚至点完外卖将孩子单独留在图书馆一整天。因缺乏有效看护,儿童追逐打闹甚至损坏公物,不仅扰乱图书馆秩序,更引发其他读者的不满。这种喧闹场景与图书馆原本应有的静读氛围,形成鲜明反差。
这一现象的背后,实则是双职工家庭暑期托管的现实困境。有家长坦言,这样做并非有意为之,但在诸多限制下,图书馆已成为性价比最高的托管选择——孩子独自在家存在安全隐患,商业托管机构费用高昂,而图书馆环境安全、有书可读,还提供基础生活设施,仅需解决用餐即可实现全天托管。这种选择背后是家长在有限条件下的现实考量:经济性、安全性与便利性。
究其根本,部分图书馆出现的“托儿所化”现象,既反映了一些家长公共意识的缺失,更凸显了当前暑期托管资源的短缺。相关部门应重视其背后的民生诉求,着力补齐服务短板。若社会托育资源供给持续不足,家长无奈之下仍会将图书馆视为“最优解”。然而,这种无序托管既难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也无法真正减轻家长负担,最终将导致多方共输局面。
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公共图书馆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既然无法拒绝儿童入馆,何不积极回应家长需求?已有图书馆率先行动,如甘肃山丹县图书馆便聘请一名专业教师及四名大学生志愿者,开设暑期托管班,提供照护、作业辅导与阅读指导等多项服务,有效化解托管与阅览之间的矛盾。
主动服务不代表将图书馆完全变为托儿所,而是通过管理优化与功能拓展,实现多方共赢。图书馆可通过分区管理设立静读区和儿童活动区,开展绘本共读、手工创作等互动项目。这些举措仅需小幅调整管理策略,便能维护阅览环境,又能满足临时托管需求,体现公共服务机构应对现实问题的责任和智慧。
从根本上说,暑期托管难题是公共服务与家庭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需要从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站位寻求系统化解。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1+N”托育服务体系,即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鼓励社区、幼儿园、用人单位、家庭等多方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共担的托育服务新格局。
图书馆亦可成为“N”中的一环,在履行文化服务职能的同时,提供基础托管支持,与社会机构共同织就一张坚实的托育网络。唯有建立起多元、普惠、便捷的暑期托管体系,使家长有更多选择,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图书馆的“被动托管”,真正实现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减轻负担、公共空间有序使用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