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8月26日 星期

警惕未成年人被网红经济裹挟


新闻回顾 近日,山东德州一名女生因与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MCN机构)解约被起诉索赔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国家及平台对未成年人直播有严格管控,但仍有MCN机构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渴望成名的心理,以“高保底”“出名”等虚幻承诺和短期利益为诱饵,诱导其签下不平等合作协议。

别忽视“一夜成名”背后的风险

□陆玄同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当网红”成为部分年轻人眼中的捷径。然而,在这条看似光鲜的道路背后,却隐藏着内容违规、商业欺诈等诸多风险。特别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而言,更容易被“一夜成名”的幻想吸引,忽视潜在的风险与压力。

如今,算法已深度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便利与机遇,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在算法经济中,流量和数据成为核心资产。部分未成年人可能被网红经济的算法机制裹挟,而某些MCN机构常以“高保底薪资”“流量扶持”等不实承诺,诱使未成年人签订不平等合约。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8.3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75.2%。庞大流量的背后,折射出资本对内容生产者的过度追逐。未成年人因具备“话题性强”“流量潜力大”等特征,易成为MCN机构争夺签约的目标群体。

值得警惕的是,未成年人过早涉足高度商业化、娱乐化的网络生态,不仅耽误学业,更易形成“流量至上”的认知偏差。研究显示,长期暴露于网络打赏与流量竞争环境的青少年,更易出现焦虑、虚荣、攀比等心理问题。此外,一旦遭遇平台限流、账号封禁或合作方违约,他们往往缺乏应对能力,成为“流量泡沫”的牺牲品。

我们鼓励青少年追求梦想、展现自我,但需以合法、健康、可持续为前提。平台需强化社会责任,完善内容审核机制,严格限制未成年人参与商业性直播活动。家长与学校需协同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与职业认知。近年来,国家频频修正及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了未成年人主播的年龄限制、监护人同意机制及平台责任体系,但仍有一些MCN机构诱导未成年人伪造监护人签字,或通过电子签约平台绕过书面确认环节的情况存在。

网红经济不应被异化为未成年人的“名利场”。在这个算法主导的时代,尤其需警惕那些无形的“网”,避免未成年人在认知尚未成熟时,被资本与流量的洪流裹挟。

网红行业有风险,监管需跟上

□李 平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红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角色。青少年渴望被认同和接纳,而成为网红似乎是一种快速获得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方式。于是不少青少年心向往之,其中不乏有人煞有介事地经营起自己的“网红事业”,对数据运营、流量引流颇为熟练。

青少年拥抱网络时代,无可非议。然而,网红行业看似充满机遇,实则暗藏内容违规、未成年人权益受损、商业纠纷、健康透支和法律风险等多重挑战。

防范网红行业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是一项需要法律、平台、技术、行业、家庭和社会各方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筑牢法律屏障,明确行业底线,严惩违规行为;压实平台责任,强化审核、监管和保护功能;运用技术手段,精准识别与防控风险;强化家庭与社会监督,形成保护合力。

法律和规范是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红行业“套路”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为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时,应当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认证,并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然而现实中,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许多MCN机构通过各种方式规避监管,继续招募未成年人从事直播活动。

针对部分MCN机构通过“天价违约金”条款限制青少年主播等行为,已有法律专家结合现行法规与司法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通过立法设定违约金上限(如不超过主播实际收入的20%),以遏制机构牟利动机;受害人可优先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避免接受机构“和解撤诉”等变相胁迫方案;等等。

构建健康的行业生态需兼顾行业自律与外部规范。平台需完善黑名单机制,强化MCN机构入驻资质审查,凡违规签约未成年人的MCN机构,一经查实即予清退‌。行业组织应牵头制定MCN机构签约未成年人的自律公约及操作指引,引导机构合规经营,扭转“流量至上”的畸形竞争逻辑‌。青少年及家长需主动掌握网红行业风险动态与监管政策,从而更理性地看待网红经济,保护自身权益。‌

“网红梦”不可怕, 正确引导才是关键

□关育兵

怀揣“闯世界”梦想的少女选择辍学签约,却陷入“霸王条款”陷阱,最终被索赔天价违约金。这一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部分青少年对网红职业的浪漫想象与残酷行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在直播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该如何引导他们树立理性的成才观?

在这个多元化时代,网络确实丰富了成功路径,但若将其视为捷径,则是危险的误解。MCN机构的“霸王条款”固然需要规范整治,但青少年对行业的认知缺失与盲目乐观同样值得警惕。

网红生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流星型”网红,其走红多依赖偶然事件或爆点,犹如彩票中奖,充满不确定性;另一类是“长红型”网红,他们凭借独门绝技、深厚学识或独特见解持续输出价值。前者虽有“一夜成名”的传奇,却往往昙花一现,难以职业化,且这种机遇可遇不可求;后者则依靠真实力构建持久影响力,成为行业常青树。正如古语所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科普博主多具专业背景,文艺创作者大多经过长期训练,知识分享者通常阅历丰富、沉淀深厚……可见,要实现可持续的“网红梦”,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锤炼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职业认知,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合力。具体而言,家长应当积极参与孩子的网络生活,了解孩子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倾向;学校可以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开发“网红职业体验”实践课程,消解职业神秘感;整合多方资源,如企业开展“职业导师进校园”活动,分享职业发展路径,破除学生对新兴行业的认知偏差。

“网红梦”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保护。唯有构建全方位的监管和保护体系,方能更好地保护青少年,让他们在数字时代健康、安全地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数字公民。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