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技师学院 郑胜男
推开313寝室的门,我看见一个男生仰着头,双手高捧着一个玻璃罐,正在吮吸罐内的红色浆汁。罐子扣住了整张脸,连我走近他也不曾察觉。
吮吸完毕,他将罐子从脸上“拔”下,舔舔唇角,咂巴几下,意犹未尽。
“在吃什么呢?这么美味。”
小铭转头看是我,立马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回答:“老师,这……这是木拉提的果酱。”
木拉提不知从何时跳到我面前,笑嘻嘻道:“老师,这是我们新疆的果酱,我妈妈给我寄过来的。”说着他打开柜子,又拿出一瓶果酱,拧开盖子递给我:“老师,可香甜了,你尝尝。”
阿布都萨拉木打开柜子,拿出一个馕,掰下一块蘸蘸我手中的果酱说:“老师,这样吃才最美味。”
还没等我接过馕,一群学生涌入,都嚷着要吃。小小的寝室瞬间挤满了人,木拉提和阿布都萨拉木被围在中间,一块一块地分着馕。不一会儿,这一瓶又空了。
我们班有4个新疆学生随班就读,他们每年暑假才能回家。于是,我向36个来自衢州各地的本地生提议:“我们周末回家也带美食来给新疆同学吃,怎么样?”
“好啊,我妈妈做的辣酱是一绝。”
“我们家会请师傅来做冻米糖,做好了我带来。”
……
就这样,周一的班会课成了美食交流大会,江山的米糕、开化的菜粿、常山的胡柚,还有麻饼、发糕、搁袋饼……堆满了课桌。学生们分享着,你喂我一口,我尝你一勺,本地学生还给新疆学生讲“三头一掌”的传说故事,好不快乐。
木拉提鼓着腮帮子走到我身边,边嚼边说:“老师,我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打算讲家乡美食,我可不可以现在就讲?我还做了PPT。”
“当然可以。我们这学期的三分钟演讲主题是‘传统文化’,美食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呀。”
随着PPT的翻页,大盘鸡、拉条子、烤包子、红柳烤肉……一道道新疆美食展现在我们眼前,搭配上木拉提的演讲,真是有声有色。
坐在前排的美合热古丽第一个举手点评:“木拉提的演讲语言非常流畅,PPT做得很精美,这些美食图片让人口水都流下来了。我太想念我妈妈做的拉条子了。同学们,你们以后来新疆,我一定让我妈妈给你们做。”说着竟然红了眼。
回应她的是如雷般的掌声。
既然如此,周三的活动课,我就邀请从新疆来的内派教师努尔比亚,带领学生们一起做拉条子。一是抚慰美合热古丽的思乡之情,二是为学生们解馋,三是希望学生们在劳动实践中增进感情。
不同于衢州本地的面食,做拉条子不用擀、压的方法,而是直接用手拉制而成。努尔比亚教了一次之后,大家就分组行动。
本地学生各出各的洋相,不一会儿脸上都沾满了面粉,而那面团在新疆学生的手中格外听话。在新疆学生的指导下,很快大家都搓出了“粗条子”,而后又将“粗条子”盘成蚊香状,等面醒后将面像盘毛线一样缠绕在手上,然后在桌上摔打、拉伸、再摔打,最终我们得到了“粗细不一”的拉条子。
吃着自己亲手做的美味,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只有美合热古丽边吃边哭。
人间至味,是美食,是乡愁,是同窗情,亦是民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