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对话教育理念,“美好+”学前融合教育可精准识别特需幼儿的特点,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见证其成长。
□杭州市申花学前教育集团 金 文
杭州市申花学前教育集团依托对话教育理念,以“对话美好的童年”为核心思想,秉持“理解每一个幼儿,支持每一种表达,孕育每一次新生”的课程理念,构建了“美好+”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框架:通过双轨驱动,保障制度和组织优化;通过双向支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多方协同,落实个性化教育方案。在实践探索中,“美好+”学前融合教育以“支持幼儿多元表征”为核心,围绕特需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展开。
一、双轨驱动,高效制度保障
规划制度与组织迭代的协同,为融合教育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动态优化的组织架构,确保融合教育的科学实施与高效推进。
1.规划制度驱动,保障实施。幼儿园将资源教室工作纳入五年规划,并体现在学期工作计划中,制定了包括管理制度、使用制度、个案管理制度、特需幼儿认定制度、资源教师职责、运作流程等在内的工作制度,与教师考核和“最美教师”评比相结合,形成闭环管理,确保工作有效开展。
2.组织迭代驱动,动态优化。资源教室建设之初就组建了以园长为首的资源教室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不断迭代资源教室的组织架构,明确领导小组、教研小组、筛查小组的工作职责,确保幼儿园资源教室工作高效开展。
二、双向支持,促进教师发展
幼儿园通过倾听回应与对话赋能两大路径,为教师搭建了全面且个性化的成长体系,助力教师更好地支持特需幼儿成长。
1.倾听回应,推动教师层级发展。幼儿园教师需具备融合教育的专业素养,包括理解特需幼儿和在集体教学中提供支持的能力。基于对话教育理念,幼儿园建立了“美好新苗”“美好新秀”“美好绿荫”三级分层培养机制,形成了“倾听—回应—拓展”的学习成长路径,通过理论学习和多场景实践,让教师“等得起”幼儿、“看得懂”幼儿,更要用实际行动“帮得到”幼儿。
2.对话赋能,支持教师特色发展。为支持特需幼儿发展,幼儿园构建了“特需幼儿研修共同体”,利用“对话·大师”课程资源,通过与书、乐、画的对话,解决教师在融合教育中的难题。
与书对话小组借助“故事翻翻书”“故事盒”“幼儿研究书”等载体,拓展特需幼儿认知与语言经验;与乐对话小组将音乐治疗与听赏结合,邀请专家为教师举办音乐讲座,用音乐促进特需幼儿学习和生活融合;与画对话小组通过绘画治疗,利用名画资源,挖掘特需幼儿的“画语”,理解他们的内心。
三、多方协同,落实个性化方案
特需幼儿的障碍类别分孤独症谱系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等。因此,幼儿园构建了多方协同的支持体系,实现“一人一案”。
1.一套流程,形成“美好+”实施框架。幼儿园每学期跟踪特需幼儿成长,形成闭环式的“一人一案”实施流程。聚焦“筛查—评估—确认—同意—诊断—会议—实施—计划—成效与反思”9步举措,从制度保障到活动设置,构建完善的随班就读支持体系,为每个特需幼儿提供个性化支持。
2.四大载体,支撑“美好+”教育内容。“美好+”学前融合教育以4类载体来支持特需幼儿的发展,分别是“美好+游戏”“美好+学习”“美好+生活”“美好+运动”,对应幼儿语言社交、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运动能力,做到有效提升。
3.三类内容,布局“美好+”特需能力网。基于特需幼儿的发展需求,设计“倾听—表达—规则”干预体系,构建3个层级的梯度发展内容。例如,针对孤独症幼儿,设置个性化感统教学和社会性游戏活动,强化规则意识,辅以专业器材,增强个性化教育效果。
4.线上线下,落实“美好+”家园联动。比如举办“居家康复下的快乐亲子阅读”“言语与游戏干预”等公益讲座,邀请特殊教育机构培训教职工。同时,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和主题讲座,阅读推荐书籍,教师定期回访家长,提供个性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