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北苑实验中学 印玲敏
语文课上,我正讲到朱自清笔下“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的春草。前排小Y突然激动万分,我点名请他赏析文本,满心期待他的精彩表现,结果他脱口而出:“朱自清老铁这波描写属实666,直接拿捏。”
后排立刻传来此起彼伏的弹幕式应和:“建议入选感动中国十大金句。”
我捏着粉笔的手僵在半空——这哪是语文课,怎么像误入了直播间?
翻开作文本,满纸“赛博黑话”。写母爱:“我妈妈暴雨天送伞真感动中国,泪目,家人们,谁懂啊。”记春游:“班长晕车吐成狗,我笑到直接栓Q。”……
合上本子,我仿佛听见鲁迅在叹息,杜甫在摇头。
作为班主任,平时课间巡查,不懂梗如听天书。“我早八困成狗。”“这纯纯小丑行为。”
文字本该是鲜活的生命,教师应有责任化身语言卫士,打好这场语言保卫战。
某个阳光灿烂的午休,我怀揣《现代汉语词典》冲进教室,启动雅言复兴计划。
立下班规:
1.全班票选十大禁用词,违规者需当场整改;
2.设立“雅言能量站”,每日打卡兑换特权(如免背古诗文一次);
3.每周评选“雅言侠客”,奖励定制书签。
执行第一周,小Z喊出:“这题做得——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在我指出其违规后,小Z默默摸出词典,抓耳饶腮地写下:“我的答案荒诞不经,经过反思,受益匪浅。”
两周之后,我将班里的“嘴强王者”收编成正规军,并颁发“语言美容师”聘书。
“语言美容师”分为“青铜”“黄金”“王者”3个级别。“青铜”负责修改流水账式作文,特权为每周免值日1次。“黄金”负责润色演讲稿,特权为优先借阅书籍;“王者”负责创作文言版班级日志,特权为命名班级各项活动。
“王者”小W戴着红袖标在作文本上批注:“‘栓Q’可改为‘感激不尽’,‘6’建议升级为‘妙趣横生’。”在“语言美容师”与日俱增的责任感中,学生们的词汇量不断丰富,口中的脏话与网络热梗逐渐“灰飞烟灭”。
家长会上,我推出“古文夸夸三件套”:印着“阁下高见”的便笺、收录“古今怼人金句”的手账本、可扫码播放的《诗经RAP》,没想到被家长们争抢一空。
3个月后,再看我们的班集体:垃圾桶上贴着标签“玉食锦衣终归处”,运动会加油稿出现“××动如脱兔,真乃我班千里驹”,课间传来新型问候“老师,今日秋高气爽,可有雅兴共赴×××”。
那些曾被网络语言遮蔽的汉字精魂,正在青春的血脉里重新生根。
教育是文明存续的桥梁。当教师放下师道威严,从管理者变为“共谋者”,学生才会从“嘴强王者”变身“语言美容师”,从被改造对象变成改革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