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5月23日 星期

教师写论文需不需要叠buff?


□池沙洲

buff原指游戏角色的特异能力属性,后来指代范围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叠buff是指行为主体具有多重增强属性,从而比其他选手容易达成目标,是一种简单粗暴却不失为有效的增益手段。

最近,我看到一个有关奥斯卡金像奖的视频,吐槽这几年获奖影片植入了各种buff,然而这些影片往往呼声很高,票房却很惨淡。

同样是评选,我想到了教师论文评选,为了获奖,写作的时候需不需要叠buff呢?叠buff管不管用呢?

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buff不存在好坏,只要运用得当,应能为文章增色。

说句实在话,教师好不容易写出一篇文章,谁都不愿意“养在深闺无人识”,总希望能给“孩子”找个“好婆家”,因此目标总是奔着发表、获奖或出版去的。

论文、叙事、课例、演讲稿、读书笔记……不同的文章体例都有属于它们的评选,各级各类评选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权力、资质、机会和成功的可能。

然而,以论文评选为例,要获得一个满意的奖级,并非像通关考试一样,达到某种基础条件即可,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委的主观判断。

那么,如何用buff击中评委的“最柔软处”,是极有价值且已有不少教师已经在思考的问题。

不用buff可不可以?

教师论文写作领域的buff有哪些?比如:文字表达特别流畅、论述逻辑特别通顺、理论功底特别深厚、实践实验特别扎实……

虽然,具备一定的表达、逻辑、理论、实践水平,应是论文成稿的底线标准,但如果基本功没有修炼到一定的火候,连文从字顺、条理清晰都难以做到,就遑论加上“特别”二字了。

真正的buff是超越常人的能力,犹如金猴奋起千钧棒、哪吒脚踩风火轮,否则就是“凡夫俗子”,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平平无奇。

普通教师极易陷入庸常的怪圈:上课、备课、批作业……有时候参加教研或师训活动也无外乎上课、听课、听讲座。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在忙碌中过去,有时感觉似乎有了一些经验,针对某些问题有不少想法。但如果平时不思考,不动笔,不加强自我训练,没有任何“异能”傍身,突然勉强“憋”出一篇东西,期望它为自己“建功立业”,恐怕有点勉为其难了。

因为,这样的文章是没有任何buff可言的,也就是不具备让读者“眼前一亮”的特点。

以小学语文为例,试想一下,全国有超百万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人人都在有限的教材资源中打转,就很容易针对某一篇课文或某一单元来写论文,结果就可能产生数十万篇相同选题的论文,它们的同质化程度一定会十分惊人,甚至其中相当一部分会高度雷同。

因此,即使不从教师个人晋升的角度着想,而是从节约社会成本的角度考虑,我们也有责任把论文写好,写出风采,写出创新。

有些buff是不是非用不可?

Buff可以看作是提升论文品质的因子。据我个人观察,教师论文大致上可以分为不用buff、用错buff和叠buff成功的3种类型。

不用buff的前面已经讲了,大多数情况是“只顾低头拉车”的结果。一个成熟的作者应该是以读者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创作。

然而,有很多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文有亮点,做法相当粗硬。比如有一招可以叫作“戴大帽子”,即在论文的一开头就搬出权威文本,如中央的政策文件、教育家的著名论断、教育名词的解读,还有最常见的一种是:本学科最新版的课程标准。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帽子”是不是非戴不可?要是不戴会有什么“不测”吗?有谁规定论文非得这么写?

这些疑问其实并没有答案。很多没有“帽子”的论文凭借鲜明的观点脱颖而出,而很多论文因为“帽子”这一部分篇幅过于冗长,弱化了文章所要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使正文中的精华掩盖在模糊的逻辑中,反而降低了论文的整体水平。

因此,“帽子”并不是真正的buff,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写法,大概率是从众心理引发的互相借鉴。

说起从众心理,它对论文“时尚潮流”的作用不可小觑。从2021年开始,许多论文把自己荫庇在“双减”背景下,这种趋势到2022年达到高潮,大量的论文涉及作业改革。然而,相当一部分文章并没有讲清楚自己的做法与“双减”政策出台前有什么变化,只是给论文贴了一个“双减”的标签。这样的buff也形同于无。

与“双减”类似的buff还有“AI”。2022年年底ChatGPT诞生,在次年的教师论文中这一话题尚不多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涉及“AI”或“人工智能”的论文开始增多;随着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火,截至目前与AI相关的论文已是蔚为大观。

然而,很多论文只是贴了一个“AI时代”的标签,所述内容与AI并无太大关联;还有一些论文虽以AI冠名,但缺乏与技术有关的理论与实践。

因此,与AI相关的buff要慎用,除非你是真刀真枪的实践者,否则极易给人以“扯大旗作虎皮”之感。

哪些buff可以常用常新?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行文至此,已近尾声,还有很多话留待日后再叙。

在此,列出14个我心目中的“论文研究高品质因子”,它们是“自主、时代、拓展、融合、课程、项目、生成、数据、赋能、非遗、农村、区域、社会、教研”,具体就不一一解释了。

当然,“趁手兵器”还有很多。buff不是叠得越多越好,也不是别人有了我也非得有。文以载道,任何论文都不能脱离“平等对话”“正向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等教育核心价值观,否则将沦为花拳绣腿、雕虫小技,对自己、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百无一益。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