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能沦为流量的“工具人”。要多方合力遏制“儿童网红”乱象,别让流量绑架孩子的童年。
□胡欣红
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涌现出大量以“记录萌娃日常”为名的账号。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家长与网红孵化机构通过策划“剧本演绎”,已形成包含人设打造、流量运营、商业变现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儿童网红”批量化制造。
短视频时代,家长用镜头记录孩子的天真瞬间是人之常情。那些未经雕琢的笑容与稚语承载着最纯粹的童年记忆,这样的“晒娃”是温情的自然流露,常常会触发很多人的强烈共鸣,为人们提供积极的情绪价值。然而,当“记录成长”异化为“制造网红”,当童真童趣被明码标价为流量密码,会让孩子们的童年卷入成人世界的功利漩涡。
从人设定制到流量运营,“儿童网红”现象早已脱离记录本身,成为精准计算的商业行为。网红孵化机构筛选“有观众缘”的儿童,为他们量身打造“小太阳”“高冷学霸”等吸睛标签,甚至要求他们模仿成人语气、做出夸张吃相。此类违背儿童天性的行为已构成对其成长权的剥夺。在某机构的签约体系中,孵化合约门槛低至“平均点赞3万即可合作”,签约后便有专人指导追热点、蹭话题,套用“萌娃带爸妈出游”“翻车剧情植入广告”等固定模板。更有机构推出“4个月涨粉百万”的培训课程,从标题文案到互动话术,教家长如何用套路化内容收割流量。
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后果,是儿童的真实性格被人设掩盖,成长轨迹被商业逻辑重塑。儿童被迫在镜头前重复几十遍台词、为一个舞蹈动作训练一整天时,他们的喜怒哀乐被拆解为“吸睛点”和“流量高峰”,童年的纯真悄然让位于成人世界的功利法则。一言以蔽之,流水线式造星,童真在剧本与流量中消解殆尽,“孩子的本来面貌慢慢被淹没在一个又一个短视频里”。
“儿童网红”现象的危害,早已超越了“过度曝光”的范畴,除了隐私泄露会让儿童过早暴露于潜在的社会风险中,流量狂欢还会对儿童造成多重伤害,形成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系统性侵蚀。一是价值观扭曲与心理异化。当儿童过早学会用“表演”换取关注,其认知体系会被流量逻辑深度改造。心理学家指出,这种对“被看见”的过度追求,可能导致儿童形成“读书不如当网红”的错误认知,甚至依赖外界评价而丧失自我认同。二是法律与伦理的双重越界。尽管广告法禁止10岁以下儿童代言,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但“儿童网红”账号通过软广告植入、家长代播带货等方式规避监管,游走在法律边缘。更有甚者,部分家长为流量故意制造孩子情绪崩溃场景,如烹煮孩子的宠物、设计“被绊倒大哭”等剧情。此类行为不仅突破伦理底线,更涉嫌变相虐待。
社会各界需打破“流量至上”的思维惯性,在法律、监管、家庭三个层面形成合力,构建儿童权益的立体防护网,遏制“儿童网红”乱象。家长要深刻认识到,童年不是可变现的资源,而是不可复得的成长阶段,孩子不能沦为流量的“工具人”。那些以“为孩子赚教育经费”为名的“啃小”行为,实则是以爱的名义剥夺儿童的自然成长权利。家长应放下对流量的执念,别让流量绑架孩子的童年,要让孩子在无脚本的生活中探索天性,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学会爱与被爱。
守护童年,不是反对记录与分享,而是拒绝将孩子异化为流量工具。期待“非商业、非强迫”成为共识,镜头不再是束缚童真的枷锁、点赞不再是衡量价值的标尺,让孩子们按照自身节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