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日,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学生姜昭鹏在前往职教高考考点的路上,因救突发心梗休克的同行同学错过语文考试一事,引发全网热议。随后,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其参加考试。这一处理方式进一步引发公众的关注——
善行善举值得褒奖
□冯海燕
学子姜昭鹏救人缺考,相关部门启用备用试卷为其补考的后续走向,让人欢欣鼓舞。这不仅是对姜昭鹏见义勇为行为的高度认可,也是对舆情民意的积极回应。
姜昭鹏当然知道考试的重要性,但在个人前途与积极施救两者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说“考试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并坦言当时根本没有时间去想考试的事情,只想着赶紧救人……他用行动彰显了青年学子的大义与大爱、善良与担当。
舆情是民意的放大镜,传递了群众对公平正义、道德风尚的朴素追求。“姜昭鹏虽然错过了考试,但已经交上了满分的答卷。”“品行比成绩更重要,有担当的小伙子应该被破格录取,这是教育该有的模样……”救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网友除了对姜昭鹏及网约车司机交口称赞,也在持续关注缺考后续,希望“好人有好报”,希望救人的小伙子能够被善待。
舆情不是决策的指挥棒,官方的决定不是对舆情的妥协,而是社会对“善行善举”的集体认同,是民意与制度在“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价值观底色下的同频共振。我国教育考试体系本身就设有应对特殊情况的“弹性阀门”。此次当地教育部门的应对,属于制度框架内的常规操作,这让姜昭鹏事件实现了美好闭环:考生用善意守护生命,群众用善意力挺正义,制度用善意托举善良。随着姜昭鹏的事迹被人们所熟知,“城院好青年”“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荣誉也纷至沓来,倡导了勇毅担当、挺身而出的精神,弘扬了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
这样有担当、有技能的青年学子就应该被褒奖,每一个这样的善行善举都应该被看见、被呵护。希望更多学校、单位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全民急救能力建设步伐;希望每个个体都能在制度的保驾护航下,敢于见义勇为、敢于去做好人;希望广大学生以姜昭鹏为榜样,努力学习、勇于担当,为社会书写更多动人篇章。
用制度善意抚慰人性温度
□陆玄同
一场职教高考前的生死救援,让山东考生姜昭鹏成为社会热议的主角。而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按规定程序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该学生参加考试的举措,既守住了考试公平的底线,又以制度善意回应了公众对“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期待。
考试制度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具有不可随意逾越的刚性。而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公平性关乎社会正义与众多考生的前途命运。任何对考试规则的轻易破坏,都可能引发公众对考试公平性的质疑。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并没有盲目打破既定规则,而是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启用副题安排补考。这种做法维护了考试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了所有考生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体现了对规则的尊重和坚守。
制度并非冰冷的条文,它也应有人性的温度。这名学生在他人生命危急的时刻,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展现出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他的行为不仅挽救了同窗的生命,也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其缺考,无疑是对善良和正义的一次暴击。而充分考虑事件的特殊性,给予他补考的机会,是用制度善意抚慰人性温度。烟台市相关部门同步授予当事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与补考安排形成呼应。官方决策传递出明确信号:不会让行善者独自承担机会成本。如此,通过建立“德者有得”的保障机制,将有效破解“扶不扶”“救不救”的道德困境。
此次事件的处理模式,为完善社会治理提供了启示:在刚性制度框架内预留柔性调节空间,既能守住程序正义的底线,又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个案正义,最终达成规则与温情的良性共振。这种恰到好处的处理方式,也为社会传递了积极的价值导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道德与规则的两难困境。有时候,为了遵守规则,我们可能会对一些善意的行为视而不见;而有时候,为了成全某些善意,我们又可能会突破规则的底线。道德与规则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坚守规则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人性的光辉,让制度成为弘扬美德、鼓励善举的有力支撑。
通过专业实践 定义青春价值
□李 平
同窗突发心梗,紧急之下救人,不能仅靠热血冲动行事,更需要专业技能的支撑。姜昭鹏教科书级的有效救援,恰恰是职业教育成果的生动注脚。
姜昭鹏作为医学类专业学生,其急救能力源自系统化培养。在姜昭鹏所就读的学校,急救技能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求全员掌握胸外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等核心指标。姜昭鹏的班主任回忆:“他在实训课上特别认真,每次练习胸外按压,都要达到规定时长和标准次数才肯休息。”该事件中展现的“黄金5分钟”急救意识、保持按压连续性等技术细节,正是姜昭鹏勤学苦练的结果。他的救人举动,正源于专业训练铸就的本能反应。而患者复苏后无脑损伤,是他规范操作的直接体现。
职教体系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相较于考试的分数,职教体系更看重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实践能力。近年来,职业教育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各职业院校持续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大力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课程,并将真实场景演练与课程开发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真实场景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锻炼出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姜昭鹏在去高考途中毫不犹豫地选择救人,以及事后“考试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的朴素认知,不仅验证了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更凸显了德育内化于心的教育成效,再一次打破了人们对职业教育“唯技能论”的刻板印象。眼下,职业教育尤其注重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职业院校纷纷将“五育”融合作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并做好“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
从应急救援到技术创新,从基层服务到产业振兴……越来越多职教学子通过专业实践定义青春价值;越来越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通过担当作为彰显职教新气象,并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