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制度标尺落地生根,党员先锋便破土成林。民转公不是教育的“降温”,而是初心的“淬火”。我们以党建的力度呵护教育的温度,用组织的强度支撑发展的高度。
□浙江师范大学婺州外国语学校 周生民
2025年是浙江师范大学婺州外国语学校办学的第13年,也是民转公改制的第4年。面对“编制保障可能弱化进取心、待遇落差可能影响积极性、生源变化可能动摇自信心”的三重考验,学校坚持党建引领,铸魂育人,以“三个转化”破局,切实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把制度约束转化为内生动力,把身份转变转化为教育情怀,走出了一条民转公后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道路。
一、最亮的旗帜:“三大工程”铸师魂
面对转制后的三大课题——教学质量保障、教师队伍稳定、教育使命凝聚,我们始终牢记:党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学校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思想铸魂工程,建立“书记领学+党员示范+全员浸润”学习机制,充分利用“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契机,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二是先锋示范工程,设立党员示范岗63个,党员和问题学生结对帮扶200多对,每学年评选“校五星党员”和“校十大优秀共产党员”,让“困难时刻看党员”成为党员的行动自觉;三是文化润心工程,创新党建引领方式,开设“追科技之光,筑强国之梦”“品味经典家书,赓续红色血脉”等大型思政课,开展“我给父母寄生日贺卡”“给学生生日送一碗面”“讲好中国故事,争做有心少年”英语周等活动,全力打造“有心”党建品牌。
二、最硬的标尺:“三维考核”激活力
思想引领是基础,制度约束是关键。学校以“三个维度”构建考核坐标系,切实提高教师政治素养和政治站位,增强党员身份意识、责任意识。
一是担当维度。学校出台《浙师婺外党员教师在学校重难点工作面前和关键时刻的责任担当考核办法》,建立“急、难、险、重任务积分制”,在招生工作、课后托管、课职务安排、班主任聘任、学校突发事件等工作中,让党员教师冲锋在前。
二是质量维度。学校落实《浙师婺外党员教师教学质量专项考核办法》,2024年党员教师教学优良率在80%以上。
三是育人维度。学校制定《浙师婺外党员教师与困难学生结对帮扶考核办法》,推行“1+N”结对帮扶,党员教师帮扶成效纳入年度考核。
三、最强的堡垒:“三大行动”锻队伍
我们用“三大行动”铸就“铁一般信仰、铁一般本领、铁一般作风”的教师队伍。
一是“头雁领航”行动。校领导班子一直承担班主任和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学校中层正职全部担任2个班的教学任务,党员教师带头承担班主任工作。
二是“青蓝辉映”行动。学校实施“双培养”工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名师,党员教师的名师比例不断攀升。
三是“薪火相传”行动。建立“党员教师成长档案”,记录党员教师带头支援对口帮扶学校、热情捐赠困难学生、凌晨六点清扫积雪等温情暖事,每月开展“我的教育人生”故事会活动。
四、最活的棋局:“三共机制”促融合
打破校际藩篱,党建就是最活跃的生态因子。2024年,在建立浙师婺外教育集团、领衔婺城区第三教育共同体以来,我们通过“三共机制”催化集团办学化学反应。
一是组织共建。2024年,在3个校区党支部的基础上,我们组建了多个党小组,实现组织生活同步,主题党日同频。
二是资源共享。通过党组织协调,推动浙师婺外本部,特别是浙师大图文信息中心、科技馆、数据中心的资源共享,努力缩小校际差距。
三是发展共进。我们努力实现集团校教育教学融合,鼓励浙师婺外教育集团、婺城区第三教育共同体各学校互帮互学,加强集团内教师交流,派出优秀教师到新狮校区任教;实施跨校区师徒结对帮扶,结对双方共同参加学术节和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一起成长。
我们探索党建引领民转公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实现从“身份转换”到“使命升华”,锻造了一支甘于奉献、勇于进取、精于业务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将推动浙师婺外这艘航船,从新的起点出发,继续写好党建“大文章”,答好教育“民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