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交流具有多维特性:一、持续性的互动机制;二、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配置;三、跨文化对话机制;四、人文关怀与价值认同;五、开放创新的精神内核。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 徐叶红
以政策发展历史划分,杭州市上城区教师交流可分为3个特征鲜明的阶段:探索起步期(2008年至2012年),以《关于推进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颁布为标志,初步构建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框架;制度形成期(2013年至2020年),作为浙江省首批试点区域,通过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教师交流常态化运行机制;创新突破期(2021年至今),以上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意见》。
一、名校:文化辐射型交流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交流机制设计的逻辑起点,不仅体现为教学技艺的精进,更包含教育理念的革新与教育智慧的沉淀。上城区名校——杭州市天长小学以“成长必交流”理念为指引,建立人才储备库动态管理系统,每年年初精准排摸教师情况,将符合条件者分层纳入库中,通过申报面谈等方式,综合学科结构、编制需求、交流意向等因素,确保科学调配人员。
该校还创新实施舒适区突破计划,鼓励教师以交流为契机参与多元教育实践,在区域轮岗、名校联动中提升专业素养,形成“输出—培养—反哺”的良性循环。10年来,该校输出的骨干教师占在校教师人数的67.6%,王林慧、张麟等优秀教师主动交流到区域内薄弱校,在交流中迅速成长,成为浙江省特级教师。
在集团化办学框架下,教师交流更容易突破校际壁垒。2021年,上城区名校——杭州市胜利小学与区域内薄弱校——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和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组成“胜利小学+胜利山南小学”学共体,深化教育共富实践,构建“品牌辐射+管理输出”的融合模式。
3年间,集团内部教师交流规模持续增长,胜利小学向胜利山南小学组团式输出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15人,团队以“温暖执行力”推动管理创新,构建“理念共享、方法共研”的教研共同体。在团队引领下,上城区三星级班主任吴峰、浙江省特级教师罗永军等优秀教师主动申请到胜利山南小学任教,生动诠释了师者初心。
二、新建校:输入赋能型交流模式
新建校——杭州市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将教师交流列为战略工程,构建体系引人、发展定制、环境赋能、多维宣传、尊重关怀“五位一体”的交流创新机制。
该校精准把握教师需求,量身定制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推行导师支持、校长深度面谈等机制,构建“情感留人”生态。同时,以迎接礼仪、生日关怀、家属慰问等举措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吸引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省市级教坛新秀等优秀人才,形成“引进—培养—留任”良性循环。
教师交流到新学校后,需要经历“边缘性参与—充分参与—主动改变”三阶段。杭州市笕桥中学2024年设立以来,全校35位教师中有22人是交流教师,来自10个不同的单位。
该校采取积极举措,帮助教师迅速适应,实现团队协作。比如,开学前开展教师集体探校活动,工作中定期举办跨校文化沙龙,组建跨学科教研小组研发综合性课程,让教师在思维碰撞中拓宽视野,消除陌生感,增强归属感。
该校还实施精准滴灌培养计划,制定交流教师个性化成长路径,同步搭建教学成果展示平台,以公开课、分享会、师徒结对等活动构建全链条培养生态。
三、成熟校:输出驱动型交流模式
教师交流从浅层互动迈向教育文化深度对话,促进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实现校际文化的共融共生。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作为区域内成熟校,始终以“幸福创造幸福”为学校文化建设核心,构建教师交流双循环生态,在输出端建立教师人才画像系统,精准推送含管理干部、学科带头人在内的优秀教师30位;在引进端通过“青青结对”同伴互助、“青蓝工程”导师引领,强化职称评聘自主权激励,助力教师突破职业瓶颈,让每位教师在提升职业尊严感与幸福感的同时,持续创造教育价值。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创设的“三维交流教师评估体系”,打破了校际壁垒,通过教育资源增值,为教师成长注入持续动力,推动区域教育品质整体跃升。
该校主动拓展合作版图,与周边的笕文实验学校、笕成中学、笕桥中学等学校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双向选派骨干教师,创新“云端互通+实地共研”交流模式,动态量化考核优化交流方案,建立可操作、可追溯的交流教师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