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维煊
近日《新京报》报道,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提供更加从容的课间时间,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课间时间由10分钟延至15分钟,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课间休息时长增加了,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休息,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课间时长“量”的增加,学校的重视程度也要有所提高。一旦15分钟课间时长落实到位,一天合计下来,小学生课间时间就要在1.5小时左右,而中学生课间时间要在2小时以上。因此,学校更要综合施策,在深挖“质”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多活动、多锻炼。
一直以来,课间10分钟对学生来说十分宝贵。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解决喝水、上厕所等生理之需,还要让学生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活动活动筋骨、眺望远方缓解眼部疲劳……但是,要向15分钟要质量,仅有这些还不够,学校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并采取切实措施保障课间活动的实施,让学生尽量放开脚丫子撒欢。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把多出来的休息时间用好。
课间15分钟犹如上课时间一样,要不折不扣地加以保障,不能任由教师因教学上的原因而对其“掐头去尾”。下课铃声一响,教师就要立即下课,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到了教室外,要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间休息方式。学校可以提供跳绳、沙包等适合学生在课间撒欢的活动器材,可以将这些活动器材发放到各个班级,并对如何安全使用活动器材、在什么地方开展活动、活动器材如何管理等问题进行周密的安排。可以在校园读书角配备图书、象棋和五子棋等物品,便于学生课间取用。
此外,一些由此衍生的问题也需多加考虑,比如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还需有教师负责课间的安全管理。随着课间时长的增加,学生的活动量相应增加,为了避免学生玩得忘我而影响到下一节课的学习,可考虑增加“预备铃”,在正式上课前,先让预备铃响起,让学生停止活动,做好回教室的准备,待正式上课铃声响起,学生就能调整好状态上下一节课。
课间10分钟变成15分钟,这绝非仅仅是课间休息时间多了5分钟的问题,尤其要读懂增加这5分钟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如果每个课间15分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用,那么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一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