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周琳子
冒着热气的打卤汁浇在肥瘦相间的卤肉上,让人食欲大增……4月22日中午,温州人文高级中学学生餐厅又推新菜,来自叶氏兄弟饭摊的招牌菜鲜卤肉赢得了学生们的好评。
今年以来,温州人文高级中学的总务教师和厨师团队开始了寻访校外美食的行动。他们隔三岔五出校门寻找美食,努力把学生、家长的“想吃清单”变成学校食堂里的新菜。
向学生、家长征集“想吃清单”
由于大部分学生是住校生,在校就餐次数多,在食堂吃得久了,容易没有新鲜感。为此,今年学校食堂推出了提升菜品品质的举措。“每个厨师每月出1~2道新菜,通过学生投票,形成菜品的受欢迎程度排行榜。”学校总务教师陈庆鲁介绍,“越受欢迎的,亮相次数就越多,厨师还能获得研发奖励;靠后的,则不再亮相。”但是“多出新菜”从想法到成为现实也有难题:食堂厨师创制新菜的精力和能力不够。
既然是为了“抓”住学生的胃,何不问问学生想吃什么。为了更具体了解学生想吃的菜式,总务处向学生和家长们发出具体到店名、地址、菜名的“想吃清单”征求意见问卷,再根据清单中的推荐次数排序,每月安排厨师外出探店学习。
4月,位于瓯海区的叶氏兄弟饭摊的招牌菜鲜卤排骨登上“想吃清单”榜首。于是,由总务教师、厨师长、教师及家长代表组成的探店小队出发了。当天,他们除了向饭店大厨讨教鲜卤制作的秘诀,还选中了酸汤肥牛、霉干菜三层肉作为新菜备选。回校多次尝试后,新菜开始试销售,第一天,鲜卤肉卖出500多份,酸汤肥牛卖出400多份,霉干菜三层肉卖出近400份。
“新菜需要在一个月内经过4次售卖检验,如果销售总量超过1000份就代表上新成功,低于1000份则取消上新资格。”陈庆鲁说,成功研发菜品的厨师还会获得新菜奖励。这样一来,厨师研发新菜的积极性和能力都提高了,学生想吃的菜式也能不断上新,形成良性循环。
高效沟通的家校膳食联络机制
菜品单一及满意度问题,只是学校食堂面临的一个挑战。实际上,学校有1000余名在校生,他们的诉求多种多样,过去很难在第一时间反馈到校方和食堂。
“不能快速反馈,会成为家校联系中的‘疙瘩’,让小问题有变成大矛盾的风险。”陈庆鲁说。于是,一个由每班1名家长、每年段1名学生组成的校膳食委员会正式成立。
“每周设一天的固定开放日,还有指定日、随机抽查日,这期间家长可随时进校监督食品安全,包括检查食堂后厨卫生、跟踪食材采购、品尝学生餐等。”校膳食委员会成员、学生家长沙永红说,班级里学生或者家长有关于餐食的意见和建议,也会通过膳委会直达校方和食堂。
就这样,在学生们的建议下,食堂里多了蒸饺、椒盐花菜、薯条等热销菜,甚至还化解了许多因为没说清楚而产生的小矛盾。“部分家长会因为孩子回家说‘今天食堂没菜了’,就联想到孩子是不是饿肚子了。”陈庆鲁说,“我们邀请家长在就餐快结束时,到学生餐厅用餐。他们会发现,实际上菜品还有不少,而孩子口中的‘没菜’,其实是没有喜欢的菜了。”
家长理解了,但学校还是不放过解决问题的机会。现在,温州市教育局已研发出智慧点餐系统,学校可在线上提前公布菜单,家长线上点菜,做到让孩子随到随吃,到得晚也能吃到爱吃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