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 倩 通讯员 刘 威)客厅、书房、阳台,家中所有可利用的空间都能成为实验场所;几根吸管、一杯水、锅碗瓢盆,这些生活常用物品都成了实验器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纷纷化身实验助手……一段时间以来,在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学生们纷纷以家庭为单位“卷入”一场“科学风暴”。
据介绍,为了鼓励学生对热爱的领域展开科学探索,养成持续观察、自主研究的科学习惯,濮家小学教育集团自今年3月起开展家庭实验室评选活动。“实验室并不是只有学校、研究所才能有的,家里的一个角落、一张桌子都能作为实验室。”学校教学处副主任江慧介绍。家庭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由学生自己设定,学校对参评家庭从硬件条件——有固定的开展研究的空间和一定的研究工具、能力支持——亲朋好友中有专业人员提供指导等方面展开评定。据统计,开放申报以来,学校共收到176份家庭申报表,经过专业人员的共同审核认定,第一批评定了46个家庭实验室,研究方向涉及生物、物理、化学、天体、工程等。在4月底举办的童玩节上,这些家庭获得了授牌认证。
“原来‘蓝眼泪’是一种夜光藻类,通过显微镜观察,它是近圆球形的藻体,直径可达2毫米,跟小米差不多。”刚刚入选家庭实验室的王梓骏一家,在“五一”假期对“蓝眼泪”现象进行了研究。在家长王琦颖看来,评上家庭实验室让孩子对科学研究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倍增,现在他们一家除了做教材相关的拓展实验,还会去探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创建家庭实验室旨在鼓励家校携手挖掘和培育孩子的科学家潜质。江慧表示,接下来,学校将会对评定的家庭实验室提供指导和帮助,包括学生每周有1次长达1小时的在校自由研究时间,学生及家庭可以申请使用学校各功能教室和场地,以及根据家庭实验室的研究需要提供对口的专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