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5月7日 星期

放下名校包袱是为了更好地“正向成长”


●与其盲目冲刺名校,不如选择匹配个人能力的目标院校。考研成功并不决定人生走向,如何把握读研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胡欣红

近日,“西藏农牧学院爆满”成为考研圈中的热门话题。西藏农牧学院研究生院的公告显示,该校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资源利用方向)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是28人,一志愿复试人数36人,而去年该专业的招生计划是18人,一志愿复试人数11人。

西藏农牧学院爆满并非意外,近年来“逆向考研”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媒体梳理发现,与前些年大学生通过考研让自己的毕业院校“提升一个档次”的现象不同,不少学生的选择不再是非“双一流”“985”“211”不读,而开始接受综合评价不如自己本科高校的调剂预录取,甚至有考生说“a、b分区已经不够了,建议另开c区”。

“逆向考研”的说法看起来很形象,实则经不起推敲。对于考研,有这样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本科看院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一流大学不代表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的,普通院校中也不乏“单项冠军”、宝藏专业。既然如此,基于个人专业成绩、兴趣爱好和就业前景等因素综合考量,这本是正常合理的选择,何来“逆向”之说?诚如一些学者所言,“逆向考研”就是一个基于学历鄙视链人为创造的概念。

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能“向上”的发展理念将导致学生的自我实现受到束缚,“在一棵树上吊死”会让一些能力稍欠的人失去深造的机会。与其盲目冲刺名校,不如选择匹配个人能力的目标院校。学习是终身的。正如激烈的高考竞争一样,考上名校只是意味着起点比别人高一点而已,真正决定命运的是考入大学之后如何奋斗。同理,考研成功并不决定人生走向,如何把握读研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逆向考研”,但同样也不宜对其过于拔高。“逆向考研”背后的严重“内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数据显示,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438万,录取人数最多120万,有超过300万报名者落榜。“上岸”不易,从本科阶段进入到硕士阶段深造,是否“逆向”并非关键,而是要看能不能获得“正向成长”。

高校平等竞争,破除唯学历、唯名校论,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向之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之中,已经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双一流”重点在“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部分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报考非“双一流”高校研究生,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在选择研究生教育时不再单一追求名牌大学,向社会传递了积极的意义和新的导向。这种趋势有助于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放下名校包袱是为了更好地“正向成长”,体现了学生对未来学习深造的多样化选择。当然,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为学历而考研”。对于这部分学生,务必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摆脱功利主义的裹挟,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