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近日,教育部公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答复的函,对《关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过校园开放服务城市和区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案》进行答复。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障高校合法权益。同时,指导高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1月5日《新京报》)
之前3年,因为疫情防控,很多大学校园“大门紧闭”,主要是为了安全、方便管理。但很多高校在疫情防控转段后的2023年,依然采取“封闭校园大门”的做法,引起了不少争议。
自2023年上半年以来,关于大学校园开放的话题,多次引发讨论。一开始是恢复校友出入校权限、允许家长和校外人员申请入校、对特定群体预约开放,之后则是暑假、节假日部分大学校园向公众开通预约通道,到了2023年年末,“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开放”的话题热度则达到了新高度,外界的呼吁更加明确,就是希望高校重新向社会敞开大门,展现高校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需要”开放的理由很多:公立大学主要由国家财政投入,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具有公共属性,应对外开放;“大学之大”,就应该展现开放包容的姿态,体现海纳百川的精神;大学不应该是象牙塔,与社会的积极融合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好处。但开放带来的一些问题和隐患也显而易见:一方面,若是无节制地允许校外人员来到高校,可能会给师生的正常教学及学习带来干扰;另一方面,当大学成为打卡“景点”,将是一个“甜蜜的烦恼”,可能会让校园管理的秩序失范。这些现实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需要有一揽子的应对之策。
大学校园开放肯定是大势所趋,但应该寻求“最大公约数”。为了确保安静的学习氛围、安全的校园环境,还是要有一些约束,比如实名预约制,设“游客”人数、入校时间限制等。
大学校园的开放,本身不是一道门的空间意义,而是校园与社会互动的社会意义。期待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的合力研究、推动下,各大高校都能根据自身实际出台科学方案,确保大学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