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月9日 星期

别让大学生困在“绩点”


●“不把学生捆绑在成绩上”需要更多的改变来支撑,尤其需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本科毕业生的学术潜能与综合素质。

□李 强

绩点,作为大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是大学生“又爱又恨”的事。据报道,北京大学日前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介绍该校生命科学学院从2020级开始展开试点改革,实行“等级制”考核评定方式的成效。这项改革突出“不要把学生捆绑在成绩上”,用优秀率和优良率替代平均成绩点数(GPA),并将学生的成绩分为A、B、C、D、F五个等级。

放弃平均成绩点数排名,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此举引发广泛热议。而热议背后,更有着大学生们对改变“卷绩点”的现实期盼。

这是很多学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高强度学业考核压力下,为了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卷绩点”泥潭。从分分必争到等级打分,并不是单纯的评分标准的改变,而是希望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进行素质提升,从单纯的“拼绩点”“假学习”转变为真正的“爱知识”“爱学习”。不可否认,部分高校出台此项政策,初衷是好的,值得肯定。

然而,一个“等级制”能改变大学生的“卷”吗?要知道,绩点在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保送考核时,是一个必要的条件。除了保研,评优、奖学金、出国留学、交流项目都与它挂钩,甚至一些用人单位也可能比较看重绩点。如果采取“等级制”,会不会换一种方式继续“卷”,由“卷绩点”到“卷A”?试想,只要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专业水准的偏爱没有改变,保研、留学对成绩更为看重的评价体系没有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现实语境没有改变,以及家庭对孩子学业出众的期盼没有改变,“卷”或许就依然存在。

这也意味着政策实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实时调整,比如区分度降低,在保研、留学等问题上,该以什么标准来进行,避免造成学生都去竞争“A”等级,从而带来新的负担,等等。正如专家所言,高校、用人单位该如何完善新变化下的升学、招聘制度,这些都需要各方不断探索。

一句话,“不把学生捆绑在成绩上”需要更多的改变来支撑,尤其需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本科毕业生的学术潜能与综合素质。说到底,探索“等级制”为的是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进行素质提升。那么,如何保证学生充分利用好“更多时间”,还有“素质提升”如何得以充分显现?这些都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