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月9日 星期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知”更当有“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要“抓早抓小”,让学生萌发兴趣并持续不断地走下去,是为关键。

□谢伟锋

2024年已经来到。在很多学生的眼里,辞旧迎新是需要有仪式感的,一件件手工作品就能承载诸多美好的寓意。不久前,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前进小学展示出由42名学生耗时2个月制作的立体手工面塑:小钵子甜酒、靖港码头、靖港八大碗、铜官陶器、乔口水产、新康酒坊……一件件手工作品栩栩如生、有模有样,还原了望城年俗文化街景。学生们通过制作手工作品这种有意义的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学校称,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大家更加了解望城民俗文化。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全人类的精神宝库进行传承,并以更容易让青少年一代接受的方式打开,无疑是极具现实性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言。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早就是语文课程里的重要内容,很多地方也把对联、灯谜、谚语、民间故事等内容融入到课程之中。可以说,在学生的理论学习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占据了高地的。但也要看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时并不少的情况下,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却有待增加。在一些学校开设的课后服务课程和学生社团课中,球类、演讲、乐器乃至于编程、机器人等课程的选择性增多,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不是特别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知行合一”,而如何增加“行”的内容,是个现实问题。

行,是上手、是操作、是实践。揆诸现实,上一堂沉浸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确实是需要门槛的。一些学校请到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来当兼职教师,手把手地传授一些简单入门的把式和技巧。当手眼并用成为一种耳濡目染,更能促成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化学反应”。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人力资源,是否就意味着实践动手就成了“无米之炊”?其实也不然。有些地方会另辟蹊径,譬如让学生走进当地的中医院,通过手工制作香囊的方式,去体验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医药实践课。虽然书本上有介绍如何制作手工作品,但学生自己亲手去做、用心观察,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而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前进小学的42名学生耗时2个月来制作立体手工面塑,就足见教育工作者的用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与人文生活密不可分。如何带动青少年用动手实践来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教育者付出爱心与耐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要“抓早抓小”,让学生萌发兴趣并持续不断地走下去,是为关键。如今,有学校将学习和实践的场景进行融合,让中小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自我感悟,从而让“何以为中国”的理念早早植入内心深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开卷有益”?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