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彪
据10月19日《法治日报》报道,山西省运城市的李女士为了让女儿上下学方便,一家人搬到了学校对面的学区房,却发现楼下有个麻将馆,不仅孩子放学路上就能看到里面有人在打麻将,晚上噼里啪啦的麻将声也经常持续到深夜,影响孩子学习和休息。
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歌舞、酒吧、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游艺娱乐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设备,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
从媒体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各地中小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已经很少见到网吧、KTV、游戏厅的身影,但棋牌室、麻将馆、台球室仍然存在。据了解,这些场所有些是在学校建立之前就存在,有些则是在学校建成后才开业。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棋牌室、麻将馆、台球室往往不主动查验消费者身份信息,未成年人可以随意出入。
目前相关法律未明确将棋牌室、麻将馆、台球室等列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但从实际情况上看,这些场所内出入的人员较多,人员构成比较复杂,且场所内做不到完全禁烟,极易诱导未成年人结交社会不良人员,沾染陋习,引发辍学厌学情绪,甚至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如何明晰这些场所的内涵与范围,直接关系到监管的方式与成效。公开信息显示,江苏扬州、浙江温州、上海等地已明确规定棋牌室不得设在学校、幼儿园周边200米范围内。但在200米以外不远的地方,棋牌室、麻将馆、台球室依然大量存在,很难阻止未成年人前去的步伐。因此,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很有必要以立法形式将校园周边的“模糊地带”进行阐明,以填补监管可能出现的漏洞。
譬如,近日《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学校周边营业限制”引发广泛关注。正当其时,以此次法规修订为契机,既可以进一步明晰相关场所的内涵,包括明确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开设棋牌室、麻将馆、台球室,明确这类场所的性质和管理制度;也可以适当界定学校、幼儿园“周边”的范围,防止因对“模糊地带”认识不一导致执法标准不同而产生执法争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娱乐场所、游戏场所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往往慢一步,但对“模糊地带”的监管不能止步。要通过构建常态化检查和监督机制,强化部门联动,落实对棋牌室、麻将馆、台球室等场所的无漏洞监管,切实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学校和家庭也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多措并举让他们远离此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