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个四年级学生家长在某地方论坛发帖表示,为了下班回家能有美好的家庭时光,决定让孩子适当“躺平”,家庭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此事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关于学生作业,教育部明确规定,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同时也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回家后主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那么——
□陆玄同
长期以来,陪写作业成为影响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和短视频里经常出现“咆哮的母亲”“崩溃的父亲”,那些虐心的情节,让人心酸,也让很多家长感同身受。眼下,逐渐出现不同的声音,一些家长在经过理性思考后,面对孩子的作业不再神经紧绷。
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我们的家长一向过于紧张了,不妨适度松松绑。“双减”后,各地各校普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学生的作业负担并不重,很多时候都是家长人为给孩子增加负担。其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景,指向的应该是孩子们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健康快乐地成长生活,而不是痛苦地奔向家长心目中的“金字塔尖”。
我们应该学着接受孩子的平凡。那些过分功利的思想,会让孩子们的童年失色。而没有童年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到头来,他们得用一生的时间去治愈童年的创伤。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有些心智成熟得早一些,有些则晚一些;有的学得轻松,有的则学得吃力。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一味要求孩子在学习上都能“一点就透”“触类旁通”,既不科学也不现实。适当的松绑加上引导,容忍孩子“慢一拍”,可能就会少一些咆哮式育儿,少一些陪写作业的崩溃时刻。
“双减”政策的本意就是让孩子轻装上阵,但现实中仍有不少家长过度焦虑,并将这种情绪传导给孩子。“双减”就是要让教育也变得有“弹性”,让教师、家长、孩子都能获得一种松弛感。毕竟张弛有度的爱,才能生出温度,这样孩子的成长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怎么陪”确实有门道
□郑建钢
陪写作业的确不轻松,但家长决不能以所谓的“美好的亲子时光”为借口逃避现实。
在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上,家长如果采取彻底“躺平”的态度,选择回避矛盾,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相安无事了,但习惯成自然,今后孩子再遇到其他痛苦的事情,可能就会习惯性地选择逃避。
要做智慧型家长。陪写作业,“怎么陪”很有讲究。孩子为什么抗拒写作业,先要找一找主要原因,是在主张自己的权力,希望得到某些特别的关注,还是破罐子破摔,只想着怎么样摆烂?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孩子抗拒作业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找到原因之后,再对症下药,与教师密切配合,教育孩子放平心态,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提高写作业的自觉性。
只有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使孩子克服畏难情绪,不断提高写作业的效率,改正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的毛病,养成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正如一位小学班主任所说,小学阶段养成好的作业意识和作业习惯非常重要,做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其优秀品格,孩子的责任感、自主性、毅力、时间管理能力等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习得。
身为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起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改正咆哮式育儿或彻底“躺平”等极端做法,不回避矛盾,不逃避责任。凡是要让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让孩子迎难而上、克服困难,自己先要具备不折不挠、勇于上进的基本素质,从而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让孩子终身受益的财富。
适当放手不是真的“躺平”
□李 平
看这名家长的发帖,其中的一些做法有待商榷。毕竟为学生减负,是为他们减去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课业负担,岂能连基本的学习任务都要逃避?家长有责任督促孩子自觉完成家庭作业,该家长认为“去学校老师会让孩子补作业”,有转嫁责任之嫌。
作为家长,适当放手切莫演变成真的“躺平”。平心而论,家长“过于鸡血”固然害处多多,但持“躺平”态度,做甩手掌柜,同样不足取。对比之前一些家长热衷于“鸡娃”,导致一些孩子不堪重负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眼下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业问题消极逃避,无非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都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因此,家长有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别因自己的“短视”“误区”限制孩子的全面成长,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家庭教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今没有了课外培训,如何好好利用孩子“多出来的时间”,对父母尤其是一个考验。懂教育的家长不仅在陪写作业上讲究方式方法,不走极端,同时合理规划孩子学习和锻炼的时间,注重孩子的自理能力、性格、行为习惯培养等,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心学生成长成才,教师与家长应是一场双向奔赴。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主阵地,也是家长学习科学家庭教育方式的最好阵地和最佳途径。学校应当加强家校协同育人的力度,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人格尊严,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要信任教师,与教师同心同行、同频共振,让家校共育找到一个最优解,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