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倩
近期,多地警方披露小学生遭遇网络诈骗案件。这些案件过程极其相似:都以为喜欢的明星“打call”为由,诱骗学生扫码进群,而后群内出现“警官”或“律师”,声称学生泄露明星隐私,要求其缴纳“罚款”。于是,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在各种诱导下,慌张之中用父母的手机操作,最终被骗走巨额钱款。
对于这类骗局,有人指责未成年人“无脑追星”。要知道,一味指责未成年人追星,怪罪其“无脑”,只会加深他们的羞耻感和叛逆心理,以至于他们在陷入骗局后不敢或不愿开口求助——在这些案例中,假冒的“警官”“律师”就以“告诉你的家长、老师,让他们到派出所”等话术恐吓学生,使其乱了阵脚。
况且,未成年人在面对这些为他们“量身定制”的骗局时,能有多少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呢?面对花样百出的网络、电信诈骗,很多成年人都难免上当受骗,更不要说涉世未深、好奇心强、防备心弱的未成年人了。
从种种信息看,诈骗团伙非常专业,会视对象定制骗局。那么,校园反诈骗宣传是不是也该“量身定制”?
眼下,各中小学校都将反诈骗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少学校的开学第一课就是反诈骗宣传。但观其内容,很多是提醒教师或者让学生提醒家长,不要轻信刷单返利、网络投资,要学会辨别骗子冒充国家相关工作人员等信息。而这些,大多是针对成年人的骗局,校园反诈骗宣传还应从未成年人的视角进行定制。
首先,应正视未成年人的需求和心理。不论是追星还是玩游戏,在家长、教师的眼中,常常是“一票否决”的。但回想自己年少时,又有几人能对这些学习之外的事一点儿都不感兴趣呢?对未成年人来说,追星、玩游戏是其释放学习压力、增加社交的重要途径,家长、教师应看到他们的需求,允许其有这样的爱好。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合理地追星、玩游戏。
有了这样的认识,在进行反诈骗宣传时就会多采用学生受骗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分析骗局,重点强调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或教师,不要被“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吓唬住,也不要因为“自己做了蠢事,会被嘲笑”而羞于启齿。只有及时求助,才可能从骗局中挣脱。只有量身定制,不生搬硬套社会上反诈骗宣传的内容,才能把校园反诈骗宣传落到实处。
其次,学校还应通过家长课堂等途径,强调家长的监管职责。不论是因追星被骗,还是因交易游戏装备被骗,核心都在于家长放任孩子长时间上网打游戏、结交陌生人。一些家长把手机给孩子玩,没有给网络支付账户设置多重保障或者轻易让孩子知道了支付密码,相当于将家庭财产交给没有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遇到骗局,财产受损,家长着实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