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 晨
前不久,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2022学年高校新生(浙江籍高中毕业生)体质健康情况报告,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校长金卫东乐开了怀:“又进全省前十了!”
为深入推动学生体育阳光运动,浙江省自2007年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省内高校对新生按照若干项指标进行统一的体质监测,并以市为单位公布测试结果;2010年起开始公开对浙江高校中浙籍新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根据体质健康测试的总成绩,省教育厅会对各地、各高中进行排名。
在这样一份官方认证的榜单上,校园总面积28亩、操场跑道只有200米的人民职校成绩显著:截至今年,学校已连续3年排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总成绩合格率前十,并且自2016年起一直在杭州主城区中保持着中等职业学校抽测第一的绝对优势。
这是怎么做到的?
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金卫东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他认为这与学校整个领导班子的认知有关: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支撑一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一个人健康成长最为确定的条件。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把学生体育素质作为3年培养中的重要项目来抓”逐步内化在人民职校的育人行动之中。
吕金凤是2021级学前教育幼儿保育专业3班的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开学前,除了筹备教学、班级管理等事宜,她还要和体育组其他教师一同考虑重新调配晨跑的班级位置——新学年到来,学生们的教室位置会发生变化,晨跑的位置和顺序也要相应调整。
晨跑是人民职校坚持多年的做法,只要天气允许,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学生晨跑的身影。学校有1400名学生,操场跑道却只有200米,显然无法容纳全部学生同时跑步。
“在科学规划之前,全校学生一半今天跑、一半明天跑,效率较低。”金卫东说,后经体育组教师商量,学校开始采用分批次跑的方式,第一批学生跑步时,第二批整好队伍候场,由此实现了1400名学生在25分钟内全部跑完4圈的目标。
在这个小小的操场上,还有独具特色的韵律操和运动会激发着学生们的运动热情。说它“独具特色”,是因为韵律操均为教师原创,运动会也从竞技模式延伸至团体模式,带有人民职校的风格。
“韵律操由教师们结合专业特征自主编排,并且依据学前教育专业部和会展专业部两个大类编出了不同版本。”自2020年入职以来的每一天,吕金凤都能感受到校园里浓郁的运动氛围。教师们编排好韵律操后,每个班都会派代表来学,再由学生代表教会其他学生。近期,教师们还结合亚运会主题编创了新的动作。“全体学生跳起来,不仅增强了身体素质,也增加了集体感。”
这恰是人民职校致力于发扬的:做好“群众体育”,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近几年,学校的运动会越来越有意思了,除了常规的田径项目,还加入了占分比例更大的群体项目,如健美操、拔河、接力赛等。竞争与合作并存,让这场体育盛事变得多元有趣。
“不论是晨跑、韵律操,还是运动会、体育活动课等,我们都坚持做、做扎实。”金卫东说,学校没有专门的规章制度规定学生的体育运动,而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想法——让学生们都愿意动起来。也正是在这样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每天学生们自主投入运动的时间早已超过了1小时。
把运动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这个月,唐甜甜即将前往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虽然不用像在高中时那样完成“体育打卡”,但暑假里,运动这块她一点儿也没落下。
唐甜甜是人民职校2020级融媒体专业学生,也是练习田径的体育生。初三时,她在训练中拉伤腿部,此后的一年多里,她都没有好好运动。进入人民职校后,在同学、教师的鼓励与感染下,唐甜甜渐渐恢复了体能训练。恢复后,她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在这里,我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盯着名次,只要认真做自己喜欢的就好。”没有了心理上的负担,通过日常运动,唐甜甜感受到自己的体质在增强,心态也变得从容。在每周的体育活动课上,她都会打羽毛球、篮球,还加入了健美操社团和国旗社。在一次运动中,她和同学们发现,学校大礼堂的舞台上多了两张乒乓球桌。
“这是学生们提出来的。”金卫东记得,几个喜欢打乒乓球的学生找到自己,当面表示“能不能多放几张乒乓球桌”。原来,学校场地小,仅有的一张乒乓球桌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运动需求了。
“如果他们的诉求合理且能办到,我一定会想尽办法满足他们。”金卫东很高兴学生们能够主动提出想法,因为这些想法背后是他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现在,舞台上多了学生打乒乓球时挥洒的汗水。
支持学生喜欢的事情、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人民职校一直以来的做法。学校男生只有167人,却有一支足球队,去年还参加了杭州市的比赛。体育教研组组长薛彦良说,学校不会强求学生学习特定的运动项目,而是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兴趣带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
开学后,人民职校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如何在学生体质培养上更进一步,金卫东又有了新的想法:引入数字技术,建造智慧运动场。“我们对学生的体质培养不是功利性的,而是将其作为一个长期贯彻执行的行动。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更多的是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金卫东有信心,人民职校会一直走在学生体质培养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