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3年2月7日 星期

莫让上网“青少年模式”成鸡肋


□关育兵

近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青少年模式”使用率低等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报告显示,有91.6%的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此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不到五成,其中有四成家长认为效果不够明显。

“青少年模式”自2019年以来在各大视频、游戏、直播、社交等平台试点并推广,旨在从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但从报告来看,这一模式发挥的作用有限,家长和未成年人的使用率不高。

家长不乐意使用,在于其有效性不如人意。比如“青少年模式”开关密码一般只有4位,密码输错次数也没有限制,很容易被孩子破解。不只“青少年模式”,不少手机的开机密码也很容易被孩子破解,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有家长认为,与其设置“青少年模式”不如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到了规定时间收走手机更有效。

毋庸置疑,“青少年模式”还在探索中,需要不断改进,家长的意见值得重视,但因此就否认其价值,并不恰当。“青少年模式”不只在于管理青少年上网时间,还在于过滤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避免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直播打赏等行为。因此,开启“青少年模式”,增加一重保护功能,很有必要。

对于家长来说,不能因为“青少年模式”效果未尽如人意就弃之不用。不只如此,家长也不能因为“拗不过”就关掉“青少年模式”。如果家长连坚持“青少年模式”都“拗不过”孩子,被迫取消,那么在更多教育职责上能否做到位是值得怀疑的。所以,“青少年模式”不只需要设立,亦需要家长有“坚如磐石的心”。

当然,“青少年模式”不是幼稚模式,也不是枯燥模式。根据年龄发展特点,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信息需求,为未成年人分龄推荐内容,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更健康有趣的内容,亦是相关平台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既要避免矫枉过正、过度或“一刀切”地调整内容,还要吸引优质创作者加入青少年内容的生产,让“青少年模式”好用爱用,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平台共同努力。

要让“青少年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爬坡越坎,继续努力。既要在能用管用上做改进,也要在好用爱用下功夫,这需要平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亦需要相关部门的督促、激励与推动。保护未成年人,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既是责任,也是社会发展之道,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