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隐形变异培训,需从供需两端入手。只有减少社会对学科培训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双减”的应然目标。
□谌 涛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对着力治理隐形变异培训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减少,校外教育培训规范性不断提高,但隐形变异培训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当前校外培训治理的重点。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经常出现高学历者求职家政服务的信息。这些求职者的平均年龄在20岁至30岁,学历本科起步,精通两三门语言,“985毕业”“硕士”“英语八级”“海归”“教师资格证”等标签让人眼花缭乱。她们收费昂贵,名为家政实为家教,违规进行学科辅导。2021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中指出: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属于变相补课,属于违规行为。由此可见,以高学历家政阿姨等名义从事学科类课外辅导的家教活动不符合“双减”政策,是一种典型的隐形变异培训。
实施“双减”政策,治理学科类的校外培训,本意是给孩子减负,缓解家长们的焦虑,改变教育严重内卷的现状。而校外隐形变异培训,无疑是在消解“双减”政策效果。如果不能及时遏制,则会使“双减”成效大打折扣。同时其极具隐蔽性、分散性、多变性,需要健全多部门联动治理机制、长效机制,营造良性竞争环境,以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坚强保障。
一方面要从供给端入手,规范市场,对隐形变异培训进行监管整治。各地需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部门协同、条块联动,压实责任,强化监管执法。教育行政部门应旗帜鲜明地严肃查处,互联网监管部门应对涉及隐形变异培训的信息进行鉴别和管理。市场监管部门对相关违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清理和处罚。同时,需要强化相关主体的责任意识。通过社会各界积极宣传,让相关主体把握减负的内涵、意义及国家关于减负的相关政策规定;理解减负并不意味着分数下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行为方式、动机水平乃至大脑特征的学习方式则可以事半功倍,从而提升落实“双减”政策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需从源头上减少对学科培训的需求。学生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要认识到身心健康、能力兴趣等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从而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此外,要加大公益性学习支撑体系建设,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整合全国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优质教学支撑体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拓展性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供补充性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跟上并理解所在学校的教学进度;通过公益性学习资源体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治理隐形变异培训,需从供需两端入手。只有减少社会对学科培训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双减”的应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