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每一个热爱足球的孩子都享有触碰足球的机缘与快乐,而不是圈定某些学校的部分人群,过早进行功利化的挤对比拼。
□朱建人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校园足球的话题一直没有消停。
笔者记得,此前在经济观察报社举办的一个论坛上,易中天曾问教育学家杨东平: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杨东平沉思一下回答“教育吧”。易中天又问“为什么?”杨东平说“足球没有希望也就算了,教育不能没有希望”。同样的话题,据说易中天与陈丹青也有过一次对话。陈丹青的回答是,中国足球有多大希望,中国教育就有多大希望。一样的话题,不一样的回答——一个是出于对教育的守望,一个则点出了足球与教育的某种关联。
3年来,特别是2022年以来的疫情变化,让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其实根本不是让众多学生考高分拿文凭这么简单纯粹。面对急剧变化着的未来,应试教育所鼓吹的那套“成功学”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值一提。作为当下生活的需要与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所需要承担的使命是全人化和终身化的。当一个人连基本的自我生存的能力尚未具备,当一个人经过教育还认识不到生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一个人对生活没有了积极的态度和应有的激情,当一个人把生活中的基本规则都视同儿戏……这样的教育还有成功与希望可言吗?从这个意义上说,足球与教育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足球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不只是因为全世界有43%的人对它感兴趣,更重要的是,人们从不到最后一秒钟难以定乾坤的犹如戏剧冲突一般精彩的比赛中,收获着丰盛的人生况味。这是其他运动所无法替代的。比如,在卡塔尔世界杯上,一个非洲小国,居然能在众多强大的对手中攻城拔寨闯入四强,而老牌劲旅如德国、巴西,或倒在小组赛出线的门槛上,或止步于八强厮杀之中。而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滋味?当我们的教育能让学生去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估计就成功了一大半。
毫无疑问,足球是最需要也是最依赖规则的一项运动,它需要善于捕捉成功的机缘却坚决拒绝投机。就在去年卡塔尔世界杯的比赛场地上,越位判罚技术已经到了毫米级,可见其对规则的苛求程度。因此,谁若想不遵守规则来“搞”足球,其本身必定是反足球的。或许,这种反规则的足球可能给某些人带来巨大的利益,但其后果肯定是严重败坏足球的声誉,并且会在严苛的竞技中被撞得头破血流。中国足球几十年毫无长进,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于,长期以来让一些追名逐利之人,以肆意破坏规则的方式,把整个足坛弄得乌烟瘴气,导致“逆淘汰”盛行。因此,我们需要培育的是一种强烈的规则意识。唯有遵守规则,方能彰显公平,也才有进步可言。
足球是最不讲究条件而又特别需要符合条件的运动。因为不讲究条件,所以最容易大众化,只要喜欢,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一旦参与其中,则必有天纵之才脱颖而出。这与教育的“立足点上求公平,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语),说的是一个道理。
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度,设若足球运动的环境是健康的,那么,只要让足够多的孩子有足够多的时间去享受他们所热爱的足球运动,相信足球苗子一定会脱颖而出。当然,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让每一个热爱足球的孩子都享有触碰足球的机缘与快乐,而不是圈定某些学校的部分人群,过早进行功利化的挤对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