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平
正值盛夏,蝉鸣阵阵。在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一年两度的户长会议正在召开,会上多了几张青涩的面孔,他们是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弄潮青春行”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团员。在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背景下,博儒桥村想帮百姓把土地流转出去,村民委员会对全村28个村民小组进行摸查,让每家选出一位代表参加户长会议。村民们各抒己见,争相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引得旁听的大学生频频点头。
今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部署,赋予浙江重要示范改革任务,先行先试、作出示范,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这个暑期,浙江110余所高校的180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田间地头、厂区机房等基层一线开展社会调查,寻访全省100个乡村振兴发展示范村,梳理形成《浙江百村共同富裕密码》实践报告,在浙江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进程中书写青春篇章。
冒着酷暑,180支实践团队、近2000名学子走遍浙江百村,重点走访调查这些村庄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情况,梳理、总结近年来各地推进共同富裕相关工作的经验,挖掘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普遍性、可复制性和推广性,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实证支持。记者采访中,“村庄‘绿富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百姓满意度高”“共富带头人是关键”成了各实践团队师生口中的高频词汇。
现在的博儒桥村不仅是嘉兴市首批乡村振兴发展示范村之一,还获评全国文明村。整洁的道路、干净的河道、家家户户优美的庭院、村子里大大小小的精品公园,让“弄潮青春行”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的师生直呼“真是太美了”。但在十几年前,博儒桥村却是海宁市最穷的两个村之一。服务团师生与村干部展开座谈,与基层群众交流共同富裕的经验及想法。经实地走访调研,他们了解到博儒桥村通过党建引领,让党员们干出样子、干出口碑、干出品牌,解决“百姓无参与感”的通病,打赢经济收入“翻身仗”,为百姓找到了致富“金钥匙”。
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泰顺实践团走进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台边村。司前畲族镇在今年2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是浙江省获此称号的27家单位中唯一一个基层乡镇。如今,在“中国最美畲村”左溪村,过去的那些老式土坯房、木板房已升级为富有畲乡特色的多层排屋或别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村民从只能选择种地、外出务工发展到可从事种植业或经营农家乐、民宿等休闲旅游产业,该村成了游客们必去的打卡点之一。
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是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和实践探索,浙江成为全国区域发展最均衡、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96,远低于全国的2.56。“弄潮青春行”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团员了解到,博儒桥村去年全年的村集体收入突破900万元,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764元。而司前畲族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紧紧围绕“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重要指示,率先启动了“一镇带三乡”模式,村民们可以下山入镇,大大提升了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群众有“获得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村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幸福指数都很高。”台州学院“浙东唐诗之路”共同富裕实践队指导教师娄欣星告诉记者,他们在临海市白水洋镇上游村的一次问卷式访谈调查结果显示:88%的村民对村庄建设表示满意,95%的村民对村庄的未来发展表示自信,80%的村民对上游村黄沙狮子的发展与传承表示自信,84%的村民表示愿意留在农村养老,95%的村民对公共服务设施感到满意。而在临海有名的“慈孝村”东溪单村,不但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大批乡贤还在慈孝文化的感召下,携资金、项目和发展理念回村,点燃了乡村发展的火种。
在共同富裕路上,离不开每一位带头人的拼搏。温州商学院“探索共富密码”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温州瓯海区、文成县、瑞安市等地,寻找温州各地乡村里先富带动群众共富的典型代表——乡村干部、农林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代表等。来自该校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的27名成员发挥专业所长,用镜头和手中的笔记录这些先进典型人物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故事,用纪录片、新媒体图文等形式“解析”温州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独特“密码”。团长刘莉菲说,村支书们立足实际,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使乡村站起来、富起来、美起来;各个行业的企业家们致富不忘乡亲,争相带动村民们一起走向致富之路。“他们的精神感召着我们,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挥洒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