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1月2日 星期

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乡间
——我省高校师生助力乡村美育发展侧记

□本报记者 汪 恒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推进美育和相关人才培养提出了全面要求。长期以来,乡村中小学校作为学校美育的薄弱环节,一直为社会多方关注。我省高校师生也积极发挥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加大社会服务的力度,让乡村美育有了更多的活力和温暖。

共享高校美育资源

“一年的支教已经结束,但我对这里的牵挂永远不会结束。大凉山这片土地,在我心里是最美的世界。”不久前回到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2018级研究生葛旭艳这样回忆她的支教生活。葛旭艳于去年9月前往中国美院对口支援的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那里,她承担起艺术教育系的课程教学,还申报了关于凉山彝族文化如何在美术教学课程中应用开发的课题。

除了师资援助外,中国美院积极激发西昌民族幼师建设的内动力,提出了包括创立非遗特色工坊、非遗传习所、美育实践基地等十大构想。有了全方位的合作,西昌民族幼师在艺术教育上渐渐有了特色。今年10月,中国美院的这一对口支援项目还入选了第三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脱贫典型项目。

在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茂森看来,专职美术、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是当下乡村中小学美育发展最突出的短板。为了寻找这一问题的破解方法,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朱敬东和学生志愿者们在进行一项名为“5G乡村美育”的行动,即通过培训让非美育专业教师成为美育师资,并将民间美术、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引入学校美术教学课堂。这项探索不仅弘扬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还让乡村学校有了自己的特色美术课堂。几年来,该项目已在云南、贵州等地落地开花。

高校的美育资源丰富,如何将自身的优势资源辐射出去?3年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师们坚持到东阳各中小学开授木雕艺术等美育课程,还将艺术作品展办到幼儿园、中小学。为了开拓线上美育的渠道,学校木雕设计与制作教研室的教师们还带领学生社团的成员,制作了80个课时介绍木雕、泥塑、篆刻、蛋雕等美术作品的网络课程视频和作品赏析视频。

近年来乡村的新发展、新变化也是乡村美育的可选切入点。今年暑期,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团队就在安吉余村进行了一次“生态美育”的实验。他们开办了绘画、书法、手工艺等形式的艺术实践课堂,辅导当地儿童描绘自己家乡的各个场景,畅想未来社区的美好生活图景。余村“两山”石碑、“两山”游步道、彩色稻田等美景都在儿童们手中有了灵动的艺术表现力。

“高校还可以在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在职乡村美育教师的专题培训,以及美育乡土课程开发等方面提供一些帮扶,共同促进美育基础薄弱的乡村学校强起来。”李茂森表示。

支教大学生化身“美的使者”

去年,在瑞安一所贫困山区小学的实践经历让温州大学教育学院2017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叶雪珍至今难忘。她看到小学里堆积了很多乐器,却没有教师会用会教,学生们入校之后也从没有上过正式的音乐课。于是,叶雪珍便和同伴们策划了15天的夏令营,给这里的小学生们带去了一次音乐世界里的“奇妙旅行”。举办文艺汇演当天,很多小学生的爷爷奶奶都来到了现场,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从外省赶回来。

“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无限可能,他们只是缺少更好的资源。”看着台上活泼自信的小学生们,叶雪珍有感而发。后来,她和团队“知心姐姐”将教育服务的范围继续拓展到更多乡村学校,并在今年推动了线上公益平台的搭建。

杭州师范大学也有一批坚持艺术支教的学生。2012年开始,该校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就组建了“艺路黔行”团队,与贵州黔东南的儿童们“一年一会”。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大家改在“云上”再续前缘。大学生们给贵州的孩子们准备了民族文化创意手工剪纸、绘画、主题音乐课等丰富课程。“艺路黔行”团队里甚至还有在校期间参加过支教、现已毕业工作的“老队员”。林伊静2018年就曾参与支教。她说,正是受到当年支教活动的影响,才更加坚定了自己当教师的决心。

农村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是暑期里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之一。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生们与台州黄岩区展开多年合作,按照“假期集中服务,形成长期结对”等原则,在当地开设“七彩课堂”音乐夏令营。学生们集中教授乐理知识、歌曲演唱、舞蹈编排,既顺应了儿童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又丰富了他们的暑期生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创意学院的学生们也接手了假期的“四点半课堂”,通过创意绘画,让儿童们学会观察生活、感知家乡文化。

青年学生对于乡村美育的感情,也会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中国美院的毛华磊、王润家等2020届毕业生就在毕业后选择去创建一所公益类乡村美育学校。他们在大四毕业创作期间,在福建省屏南县前汾溪村进行了创办“乡野艺校”的尝试。以此为主题的毕业作品还获得了中国美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奖银奖,引起了业内关注。现在,他们名下的“乡野艺校”正在一点点壮大,不仅无偿为当地儿童开展公益美术教学,还与地方小学合作,重建村里的幼儿教育课程。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