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0年5月27日 星期
乌贼养殖有新成果
宁大一团队跟了17年


□本报通讯员 游玉增

日前,由宁波大学教授蒋霞敏牵头,联合相关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共同承担的宁波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虎斑乌贼的人工育苗与试养技术研究”“虎斑乌贼产业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验收,并举行了相关技术新成果发布会。

乌贼曾是东海四大海产之一,但因过度捕捞和环境问题,成为濒危动物。早在2003年,由宁大王春琳、蒋霞敏两位教授带领的团队,便与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及宁海、奉化、象山等地的水产企业合作,开展了东海优势种——曼氏无针乌贼繁育生物学、人工育苗及增殖放流的研究。

自2006年至今,该团队已累计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幼体300余万只、受精卵1亿多粒,增殖效果立竿见影。今年,曼氏无针乌贼已成鱼汛,涨网船在舟山海域每天每艘可捕100余斤(约300只),渔民们赞不绝口。

“曼氏无针乌贼人工养殖十分不易,因为其物种个体相对较小,野生的也只有500克左右,而养殖个体仅50克时即性早熟,养不大,没有规模化养殖的效益,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积极性。”蒋霞敏说。此时,宁波市科技局给了他们不避万难的信心和勇气。

于是,蒋霞敏带着研究团队深入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克服了虎斑乌贼“难寻找”“易喷墨”“不产卵”的难关,终于摸清了虎斑乌贼的繁殖生物学规律。2013年,在舟山市水产研究所朱家尖基地人工繁育出胴长为2.1~3.1厘米的乌贼苗种3.6万只,并实现了水泥池试养成功。

水产养殖是比较艰苦的行业,而海水养殖更艰苦。很多养殖场连生活淡水供给都不能满足,尤其是夏季,在40℃的钢结构玻璃大棚下工作,全身汗淋淋。“我和乌贼是有感情的。”蒋霞敏笑着说。她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在育苗场的研究时光,一日三餐经常以榨菜和馒头将就一下。不过,这一切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经过不懈努力,研究团队终于突破了规模化育苗技术,5年间累计育出胴长2厘米以上的虎斑乌贼苗种120余万只,养成虎斑乌贼11万余只,创造了国内虎斑乌贼人工养殖数量最多、单体数量最多的历史纪录,在世界上首次实现该物种的规模化苗种繁育与养殖。

与此同时,项目组试验了不同养殖模式,在水泥池、土和网箱养殖中均获成功,养殖3~4个月即可达到商品规格(约500克),特别是解决了虎斑乌贼养殖关键技术,突破了大规格苗种培养技术,使养殖成活率不断提高,水泥池养殖成活率可达65%,网箱成活率可达70%,养殖10个月最重可达2.4千克。

据悉,宁大这项研究成果申请与授权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该项目共培养学生57人,其中博士生3人、硕士生21人、本科生33人,孵化企业人才39人。目前,该技术已开始在福建、广东及我省多地推广。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