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9月9日 星期

教书育人 件件不落
——记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王家德

□本报记者 汪 恒 通讯员 陈 婧

尽管年逾五十,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王家德依然坚持“教书育人,件件不落”:学生评价他的课堂永远充满激情,最新的案例故事信手拈来,再难的知识都能化繁为简;除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他还要负责指导课题组近20名研究生的科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常年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教师节前夕,这位专情于教学一线,在讲台上一站就是28年的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专业课上的“迷你故事”

“温室气体引发的全球变暖是当下紧迫的国际问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强调要中国承担‘碳排放大国’责任。实际上,这些国家因为技术水平高,单位GDP能耗才相对较低。‘先富’的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承担帮助‘后富’的责任,反而通过种种措施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环保和大国政治息息相关。我们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担负着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的重要使命……”在王家德的课堂,经常会有这样的“故事时间”。讲故事,是王家德最常用的“课程思政”方式。

在王家德看来,课堂上讲思政,其实是想让学生更清楚“为何而读书”。面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王家德经常会介绍一些环保人物的事迹。“退休地委书记杨善洲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多年后把满山的树林上交给国家……”“上世纪60年代,一批大学生响应号召,在北方荒漠建起了我国第一个机械林场。几代人的青春献给了环保事业。这也是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的原型……”王家德说,这些故事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激发起他们的责任感:我学这个专业要做什么?我打算为环保事业做些什么?王家德挑选人物故事也有自己的标准,“只有自己被感动到的故事,才会讲给学生听”。

王家德已经不记得在课堂上讲过多少故事了。“一味地说教往往适得其反,所以我更愿意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甄别。不能指望课堂上的一句话或一个故事就能解决问题。要保持耐心,说不定某一个故事就能触动到学生。”王家德说。

知识要讲得“外行都能听懂”

很多工科的专业课教师有这样的苦恼:一些理论知识晦涩难懂,不讲不行,讲了效果又不好。对此,王家德却颇有一番心得。他曾面向浙工大全校青年教师开过示范课,因为讲课内容让从事其他专业的同事都觉得好懂,而受到好评。

王家德把秘诀总结为一句顺口溜:平面的知识立体化,理论的知识工程化,专业的知识科普化。在他看来,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高中相比,知识量要大得多。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课程内容要讲得外行都能听懂。一些面向大一新生的基础课,更要如此。”

“书本上很多理论和公式是没有生命的,要让知识鲜活起来,就一定要把它们放到具体的工程里面讲。”王家德说,“要让学生发觉,原来这个工程是受了这个理论或公式的启发。这样才会记得住。”带着这样的思路,王家德还主编了4本有着工程教育特色的教材,把实际工作中会接触到的比如工程核算、运行成本、真实案例等也一齐写入。

尽管有的课程已经教过10多年,王家德还是保持着课前花半天功夫修改课件的习惯。“有的事情去年没有发生,今年发生了,就一定要加进去。课件如果年年都一样,就会out。”王家德说,在他的课堂上,各类时事动态从不会缺位,让学生感受到书本和现实的密切联系。

给学生留出“成长的空间”

王家德一直是同事们信任的本科生班主任人选。同事看中王家德经验丰富,善于引导,甚至期望他在转专业窗口期,能为本专业“多留住学生”。但王家德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想让学生自己掌握主动权。王家德会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功课情况、性格特点,再提出客观的意见。对于其中那些不反感专业学习、只是没有找到兴趣的学生,王家德才会进而告诉他们如何培养起对专业的兴趣。

在王家德的班上,有一个特别的规矩:班干部由学生自己选举产生,但所有的班委会成员最长只能做一年。这样大学四年下来,几乎班上所有人都会有一段不算短的班级事务工作经历。2017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杨刚洪说,这种方法让每个人都有锻炼机会。同时因为大家都有做班干部的经历,能更好地换位思考,促进集体和睦。

在研究生指导上,王家德也在践行这种让学生自己成长的理念。比如,他要求课题组里的学生要轮流在组会上发言,并且要像对待正式学术交流场合一样去准备和表达。有的学生刚进组时还不大善于展示自己,一段时间下来后进步很快。2017级直博生周栩乐发现,王家德不爱给学生“喂答案”。“王老师虽然有时候心里清楚大概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还是会先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找答案,之后再来分析过程中的得失。”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