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思想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6月7日 星期

学校思政工作须加强网络传播风险控制


□蔡 伟 林明月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传播已逐步替代传统纸媒,成为传播的主要渠道。网络传播有着传播的开放性与扩散性(影响范围超广)、快捷性与突发性(发生时间超快)、巨量性与再生性(传播容量超大)、隐蔽性与广泛性(传播主体超广)等特点,导致了其存在着难以预见与控制的风险。但是,对于网络传播中存在的巨大风险,为数不少的学校不但没有具体的应对策略,甚至没有基本的防范意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很少将网络风险控制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少中小学教师认为,学校基本不允许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学校局域网只能有选择地联通部分网站,因此学生在学校里既少有机会接触网络,又难以在学校的网络里进行不良信息的传播活动。而高校教师则认为,学生已是成年人,应该有基本的辨别力,即使出了问题也应该由学生自己负全责。另外,一些学校管理者认为,网络传播的隐蔽性与弥散性使得网络传播风险极难发觉与控制,加之学校管理人手奇缺,要使网络传播管理与风险控制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是这些错误的认知,导致了不少校园悲剧发生。

例如,校园欺凌现象常常令人扼腕。而更可恶的是还有人炫耀性地将校园欺凌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这种行径除了对被欺凌者造成第二次伤害外,也使得一些中小学生受视频影响后是非不分,照葫芦画瓢,甚至参与组织此类校园欺凌事件。因此,公安部门对于这种上传网络欺凌视频的行为视为犯罪。2018年6月27日《解方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时评《网络欺凌危害甚于校园欺凌》。文中指出,所谓“网络欺凌”,即指利用互联网做出的针对个人或群体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不少师生对于网络欺凌普遍持漠视的态度,但经历过网络欺凌的学生都会深深体验到这种欺凌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冲击与精神伤害。

因此,现代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很有必要将网络传播风控列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预见性思维,及时发现网络风险的苗头,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网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甚至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例如,当发现学生在校园网络平台和其他信息群里互取绰号的时候,教育工作者就要警惕,并及时做好引导教育工作,使网络绰号不至于演变成为网络欺凌。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网络上取绰号的行为表示反对,特别痛恨别人给自己取带有污辱性的绰号。

二是对网络传播的内容进行分级分类,并将危害程度严重的网络传播内容及时告知师生,让他们提早作好防范准备,避免受到网络传播不良信息的伤害。例如,关于网络传播中的谣言、套路贷、网络传销、色情信息等,学校层面虽然难以从技术上全部加以屏蔽,但有必要提前加强预警和宣传教育,避免师生或上当受骗,或加入不法组织,或直接产生不法行为。

三是加强案例教学,提高广大师生的慎独水平,即通过各种网络传播中的风险案例告诉广大师生,网络传播虽具有隐蔽性,但网络不是法外天地,任何人在网络上进行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制约。

四是通过调研,了解在校学生的信息传播心理,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例如,可通过对在校师生进行匿名的网络问卷调查,随机的校园访谈等,充分调研,不断提高学校思政教育的实效。

五是加强学校网络信息风险监测,构建监测指标体系。除根据大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外,学校还可通过随机抽检的方式进行监测。建议相关学校能够合作组网,共同完善网络信息风险监测系统,加强对网络信息流向的监测,有效预见事件可能的发展走向,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网络传播风险扼杀于萌芽状态。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