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求知小学 廖张艳
 “你怎么这么不诚信呢?”午饭后,正在班上批改作业的我听到Z的吼声。Z有点事情就大吼大叫,大家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不过,诚信是个大问题,我便把“涉事”的两位学生叫到讲台前。
 Z控诉:“昨天S答应借给我一本书,结果他今天又不借给我了,太不讲诚信。”说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了。
 怪不得平日里作业拖沓的他,今天早早地完成了作业。我点头表示对他的理解。
 我先和S进行谈话,S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承认了Z对事情的描述属实,并说明了情况。原来今天一早,另一学生借走了这本书,当时S已经忘记昨天答应Z的事了。
 我告诉S,说到就要做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能轻易许诺。S表示自己知道错了。
 “占理”的Z气得满脸通红,我向他说明了S的情况。
 “那也有先来后到啊,明明是我先借的,他不能要回来吗?”Z还是比较激动。
 我问Z:“S明明答应了你,却又不能借书给你。那么,有没有谁在面对这个情况时,是平静的呢?”
 “什么是平静?”
 “就是不像你这么激动,这么生气。”
 “应该有吧。”
 “我们班有这样平静的人吗?”
 “T可能会平静的。”T是我们班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一位男生。
 “嗯,我也相信。那么,有没有可能,你的身体里另外一个自己就是一个平静的人呢?如果他能够平静,他可能是怎么想的呢?”
 Z没有立即回答,歪歪头想着。
 “他可能觉得,S是有什么原因吧,所以今天不能借书给我。”
 “你很有想法,那么有没有可能,S也没料到今天一早书就被人借走?”
 “有可能。”
 “如果是这样,那么S今天没法借给你,也不是什么不能原谅的事情,对吗?”
 “是的。”
 “这样想你的感受怎么样?”
 “还好。”
 “是不是没有那么生气?”
 “是的。”
 “同样的一件事,你可以有不同的情绪,你认为关键取决于什么?”
 Z想了一下,说:“取决于我是怎么想的。”
 我很欣喜他能认识到这一点。
 沟通到这里,Z的情绪已经明显缓和。
 S向Z道歉了,Z很可爱地询问:“等W看完就给我看,可以吗?”
 S答应了,我补一句:“我相信S是个说到做到的帅小伙。”
 事情就这么愉快地处理完了。之前我处理这类事情,基本上是教育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待他人要宽容、能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是缘分之类的说教。这次沟通,我从情绪疏导的角度去启发学生。
 我知道,学生也许不会因为一次谈话就控制住情绪,但我期待经过多次沟通和自我调适,学生在情绪管理方面能有所进步。
 今天午饭后,我像往常一样坐在讲台前批改作业,Z凑过来很平静地说:“老师,那本书S还是没有借给我……”还没等我说话,他接着说道:“因为他今天忘记带了。我真的很想看那本书。”然后他回到座位上继续写作业。
 后来,我当面称赞了他的表现——没有对谁大吼大叫,平静地接受现实。我问了他书名,表示要买一本作为奖品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