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3月4日 星期

浙商大,“文艺振兴”的这十年


□本报记者 汪 恒

尽管毕业临近、事情繁多,浙江工商大学大四学生赖籁对在校艺术团话剧分团的练习仍然没有松懈。“大学四年接触话剧,给我的成长带来了特别的滋养。”赖籁希望未来做一名教师,话剧的表演经历增强了他在语言表达上的信心。“在不同的舞台上演出,也教会了我在各种压力面前,始终要保持内心的平静。”

赖籁所在的浙商大,虽然是一所财经类院校,却有着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艺术实践育身,美学欣赏育心,艺术教学育人。”2009年,学校深感公共艺术教育的潜力与价值,正式实施了《文艺工作振兴计划》,下大力气推动学校相关课程、大学生艺术团和校园文艺活动发展,在经费、师资、制度等方面出台了保障措施。十年间,学校的艺术教育稳步推进,形成了“以通识课程为线,以艺术团为点,以群艺活动为面”的完整体系。

重视课程质量

把高雅艺术引进校园

每到浙商大的选课季,艺术类通识课总是格外“抢手”。赖籁就曾好不容易才选上心仪的经典话剧鉴赏课。虽然名字里有“鉴赏”二字,课程里却设计了很多互动和体验的环节。

“文艺振兴”以来,学校团委艺术教研室的教师从原来的2名扩充到了5名,不仅开课量大大增加,授课质量也取得了提升。教授经典话剧鉴赏课的教师、校团委艺术教研室副主任沈骁婧告诉记者,学校的艺术类通识课近年来正逐步走出以往单纯鉴赏、缺乏互动与体验的窠臼,力图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学生体验精彩的艺术之旅。比如,她的另一门课剧本创作还根据授课需要,将课堂容量限制在20人,上课时大家围成一圈,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深入体验的机会。2012年,浙商大出台办法,规定学生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艺术类模块课程,鼓励非人文艺术学科学生多接触艺术类课程,保证了艺术教育的覆盖面。如今,教师们还在筹建艺术教育体验中心,以继续增加通识课程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在艺术类通识课上,讲什么样的主题或作品有偏重吗?校团委艺术教研室主任屠锋锋说,教师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融入思想性。例如,在屠锋锋的舞蹈作品鉴赏课中,既有介绍以五四运动、革命战争等为背景的历史题材作品,也有以航天事业、中国梦、城乡变化等为主题的当代作品。“在戏剧方面,我们不迎合社会上恶搞、低俗或逗乐的表演风格,而是致力于把具有良好价值观的作品展示给学生。通过欣赏作品,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样的作品是高雅的。”沈骁婧表示。

艺术氛围渐浓

力争打造特色文艺品牌

“基本功训练、声乐组合训练、分声部训练、合唱作品合排……”这是合唱教师邹丽霞一个学期里指导艺术团学生的授课主题。在浙商大,指导学生排练也被视为一门课,而且这门课被细分为大班讲授、一对一精练、一对多小班辅导等多种形式。

2010年,浙商大艺术团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未开设音乐舞蹈类专业的省级大学生艺术分团。近5年,该校艺术团获省级以上艺术赛事成绩在省属普通高校中名列前茅。好成绩的背后,艺术团指导的准专业化就是秘诀之一。

“教师的指导更加科学了,而且稳定的授课结构确保了学生梯队的成长性,各项演出竞赛中的发挥也有了品质保障。”屠锋锋介绍,教师指导有教案,同时学生也要通过参加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舞台实践演出来获得总评成绩。合格者每学期可获2个学分,用来替代培养方案中的部分学分。

在艺术团排演节目的选择上,教师们也做了精心考虑。比如,获2018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的作品《剑寻龙渊》,就是一部反映文化遗产保护主题的原创剧目。从教师在采风中产生灵感到最后登上展演舞台,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磨合和排练。家国情怀、环境保护、廉政文化等常是艺术团作品的主旋律。

艺术团的水平上去了,浙商大的艺术氛围也日渐变浓。学校的群艺品牌“艺路青春”包括1次文化演出季、2场高水平文艺演出和5项文艺比赛。这些活动贯穿全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展示舞台。同时,艺术活动还为学校开展宣传教育提供了更加鲜活的载体。文明寝室情景剧、寻找身边的感动系列话剧、纪念“五四”晚会等都成为学生自编自演、自我教育的良好形式。

“艺术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组织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那些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毕业后无论就业、创业还是继续深造,都往往表现突出。”在浙商大工作十年的屠锋锋表示。如今,学校还在酝酿“文艺振兴”的2.0版,力图打造具有浙商大特色的文艺品牌。其中,学校计划继续增加专职教师数量,同时聘请艺术家和艺术专业人士担任特聘教授等。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