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

八位院士加盟,宁波做了什么


□本报记者 张乐琼 通讯员 郑俊朋

近日,宁波籍中科院院士柴之芳正式加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担任核能材料工程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

去年年底,宁波大学率先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实现了甬籍院士全职回归零的突破。除此之外,该校还引进了中科院院士赵玉芬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朱志伟。朱志伟更是首位回甬工作的来自发达国家的甬籍院士。算上柴之芳,这已是宁波引进的第八位全职院士了。

记者了解到,宁波是我国赫赫有名的“院士之乡”,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也是宁波人。截至去年年底,全国两院院士中共有393人来自浙江,其中宁波籍更是多达115人,约占浙籍院士的三分之一。以前曾有不少人叩问:为何“院士之乡”难留院士?如今,这一尴尬的情况已悄然发生改变。

当前我省正围绕“两个高水平”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奋力推进创新强省、人才强省、高教强省建设。宁波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强市之一,在实现“两个高水平”宏伟目标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在宁波市副市长许亚南看来,这是该市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标志性成果,是宁大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后引进高端人才推动的结果,同时还是宁波籍院士“回乡创业,服务家乡发展”的生动体现。

早在2011年,宁波就出台了“3315”计划,面向全球招揽高层次人才,最高资助可达2000万元;2016年出台深化实施意见,把最高资助升级到1亿元,建立人才发展持续扶持机制;今年2月,宁波再度出击,从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到民间资本引才,多方位全力打造高端人才荟萃、创新要素集聚、创业激情涌动的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接下来,宁波还将出台院士引进相关新政,以吸引更多的院士助力宁波的高质量发展。

“2017年之前,学校面临最大的短板就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的稀缺,比如水产、力学等强势学科都还没有院士级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宁大副校长冯志敏感慨。而去年9月,宁大入围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这让引才工作有了新的动力与突破。

在高教强省战略下,“双一流”是机遇,功以才成是路径。“引进院士团队是落实浙江高教强省战略、宁波人才强市战略和加快宁大‘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要。”该校党委书记薛维海说,要以诚意聚才、以平台聚才、以宁波精神聚才、以乡情聚才,争取在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成果产出方面实现关键性突破。

在认清人才制约是“第一短板”,树立起人才工作这个“一号工程”后,宁大迎来了中科院院士、生命科学权威专家赵玉芬出任新药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全职担任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朱志伟成为海洋工程学院院长。

除此之外,国家资助创新示范区获批、甬江科创大走廊谋划建设、浙大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这些引才聚智平台正在加速成型,都为宁波引进人才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营造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宁大、宁波材料所等纷纷表示,将全力以赴为院士及其团队开展教学科研做好服务,为院士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出走、归来,是桑梓情深,是思乡心切。55岁的陈剑平院士是宁波鄞州人。故乡很小,小的只能容下“乡愁”两字,动人的牵绊是他决然回乡的原因之一。更因宁大未来发展目标清晰,宁波开放、包容的大格局,他在三四十家单位抛出的橄榄枝面前选择了加盟宁大。他说:“宁波大学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理念和工作,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引人先引心,这也正是感动我的地方。”

而柴之芳这些年始终关心家乡的发展。近年来,他多次访问宁波,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核领域相关技术成果在宁波的转化应用。此次入职,柴之芳还带来了一支年轻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材料团队,助推科技成果在甬落地转化。

工程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朱志伟院士也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在聘任仪式上,朱志伟说,希望能尽最大努力为学校在市政工程、流体力学和海洋工程等学科发展中作出贡献,并吸引更多的国际顶尖人才特别是“宁波帮”来甬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