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4月25日 星期

学会合作,让学习更高效


□本报记者 金 澜

通讯员 楼丽雅

“老师,乐乐把所有的识字卡都放在自己桌上,我们其他人都看不见了!”日前,金华市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研讨活动在义乌举行,令与会教师始料未及的是,在开场展示课环节,两个一年级学生却因小组合作中学习资料识字卡的摆放位置,在课堂上吵了起来。

小组合作遇到瓶颈怎么“破”?两天时间里,来自义乌、中国台湾两地4校的6位教师带来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课型,让与会代表看到,在教师科学引导下的小组合作将如何助力高效学习的发生。

播下合作意识的种子

“没有人一出生就会合作,合作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课堂上发生了这样的小插曲,执教者、义乌市香山小学教育集团教师王幽并没有感到惊讶和难堪,而是很快以智慧的方式平息了这场“风波”。

“来,大家先看一下黑板上的‘凉’字”,区别于传统的直接制止,王幽把话题引到了刚刚学习的新字上。“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告诉我,‘凉’是由两点水和京这两部分构成的,对比这两部分单独写在米字格里的样子,它们有什么变化?”

“它们都变小了!”“它们都不再处于米字格的正中间!”“它们都向旁边退了几步!”

……

听学生们提到“退让”和“变小”这些词,王幽顺势总结升华:“这个汉字的构成告诉我们,如果想所收获,必须先学会忍让和包容。”王幽的话音刚落,乐乐就把卡片放回了课桌中心,还主动向组员道歉,两位学生重归于好。

“现在的孩子都是被大人宠着护着,分享、包容意识普遍薄弱,开展小组合作时,发生冲突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在低年级。”对刚才的事,义乌市教育研修院小学部主任金姝娟深表理解,“化解冲突需要教师们随机应变,灵活结合教学知识点,引导孩子慢慢了解什么是合作、为什么要合作,该怎么合作,一点点培养起合作意识,这也是在为未来更具深度的团队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据了解,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营造了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更高效、更有深度。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常常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有的小组内部分歧大,会爆发激烈的矛盾冲突,扰乱正常教学秩序;有的小组里学优生搞“一言堂”,中等生和学困生被剥夺了自主思考交流的自由;也有的小组,成员自觉性不强、注意力涣散,把宝贵的合作学习时间浪费在了八卦闲聊上。

“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本是合作意识的缺乏,所以,在期待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结出累累硕果之前,老师们不妨先扪心自问,合作意识的种子是否已及时播下?”金姝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

小合作里藏着大可能

合作学习的最佳状态就是组员们心无旁骛、畅所欲言,不断互相激发启迪,孕育出一个个新思想,每个人都满载而归。这种轻松自在的讨论氛围、多方思想碰撞的快感以及合力孕育新思想的成就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独自学习者必须亲身体验,才能了解一二。

金华市语文优质课获得者、义乌市香山小学教育集团教师王冬对合作学习有着独到的见解。此次她的公开课“生命 生命”正是要借助合作学习的力量,让四年级的孩子对生命这个看不着也摸不到的抽象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

“飞蛾被捉住后,通过奋力扑腾终于挣脱桎梏重获自由,我想这就是生命。”

“一粒种子意外掉进了墙缝里,它拼命汲取养分,把根扎得深深的,终于有一天开出了灿烂的花,我想这也是生命!”

……

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着自己眼中的生命,陆续提炼出了若干个有关生命的描述词,在经过小组内部评议、小组间互相评议等多个环节后,顽强、坚韧不拔、渺小而伟大等几个认可度较高的词语被选出来贴在黑板上。

“真理越讲越清,道理越辩越明,老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思考交流留出空间。”王冬分析说,“现在孩子们对生命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活着的生物,这样简单的字面含义,而是升华为生命精神的体悟。”

而在台湾教师最高荣誉“师铎奖”获得者李玉贵看来,学会倾听是开展高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她说:“合作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不同思维碰撞时产生的火花,所以自己发言结束后,要赶紧进入倾听状态,要认真听、听完整,并汲取发言的精华自我吸收,这是合作学习的价值精髓。”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倾听习惯,李玉贵在合作学习正式开始前宣布了一条纪律:当组员在发言时,其他人要盯着他的眼睛听,做到不插嘴、不催促、不亮态度。

开放包容的氛围里,课堂氛围变得柔软起来,没有争执、没有跑题,孩子们聚在一起反复研读课文,还时不时轻声细语地交流。

作为合作学习研究的先行者,早在2013年义乌市就成立了“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团队,目前已有50多名成员,均为该市各小学的语文骨干教师。该团队以合作学习为抓手,力求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核心素养,同时铸造尊重、包容、欣赏等品格,把育人目标落细落小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