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1月6日 星期

用跑步APP折射出什么


□杨朝清

新学期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探索创新型体育课模式,在大一年级推广一款跑步APP,采用趣味打卡模式引导学生跑步锻炼,跑步情况将计入期末考核成绩。按要求,该校2017级全体学生需在本学期进行35次有效跑步才算符合标准,获得本学期体育课期末总评的20%成绩。(11月1日中青在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深刻地嵌入了公众的日常生活。将跑步APP与体育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见证了高校育人工作的“思变”。在APP得到越来越多认同的当下,一些高校尝试将跑步APP纳入评价体系,这样的改革与创新,值得肯定与点赞。

一边是物质生活的丰裕,一边是不少大学生体质的下降。很大原因是,这些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他们看来,体育锻炼属于私人事务,自己想活动一下就活动一下,不想活动就可以不活动。所以,难免会陷入某种意义上的边缘化境地。

在过往的体育课程评价模式里,通常都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结合。只要平时上课能按时出勤,只要期末考试成绩还过得去,大多数人都可以轻松过关。这种相对粗放、宽松的考评机制,既影响了结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又影响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尊重与敬畏。通过体育课程来促进全民健身、提升大学生体质的制度善意就会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将跑步APP纳入体育课程,说到底融入了“技术视角”,让评价体系更加多元、评价标准更有“准头”。更为关键的是,跑步APP纳入体育课程真正实现了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转变,将考核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那些喜欢“临阵磨枪”的机会主义者无机可乘。

身处变革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要“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高校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就不能在改革创新上停止不前,而是要主动承担转型的压力,迎接创新的挑战,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早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就倡导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跑步APP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让评价标准更多元、让考核机制更灵活,从而推动全民健身观念深入人心。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