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课堂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8月4日 星期

人的价值在于留痕


□本报记者 池沙洲

炎炎夏日里,许多人因一则报道感受到了凉意:乐清市大荆镇镇安学校教师陈莹丽带病坚守教职直至去世。乐清日报、温州教育、浙江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均发布了消息,我看到后,手一滑就转发了。

随即收获的不仅有点赞,也有一些质疑。主要观点是:此类典型已不适合当今时代。陈莹丽有病不及时治疗,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人和学生的不负责任;对她的表彰与宣传过度了,这是对其他尽职尽责的一线教师的道德绑架……

在看过陈莹丽的两张生活照并感叹“太年轻”之后,在被连续的高温日子搅得心烦意乱之后,许多人已经开始淡忘这条新闻了。说明这不仅是个浮躁的时代,还是个博眼球的时代。

说实在的,我也不怎么喜欢狗血的剧情,但我看到了这个故事与以往的不同——陈莹丽不是蜡炬成灰的教师典型。

首先,她不是积劳成疾的典型。她是90后,工作才3年,事迹中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前缀;其次,她不是因病殉职的典型,对自己的命运,她早已有所觉悟。

陈莹丽感动大多数人的,是她的选择。

在温州市教育部门发布的两份相关文件中,突出了“选择”这两个字——“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时,陈莹丽老师选择了回到她熟悉的讲台,坚持为学生上课”。

显然,过去那些红烛型的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不是选择的产物,或者说被报道得不像是本人的选择;而陈莹丽让人心生敬佩的就是她做出了选择,如此真实。

红烛型的教师典型近几年出炉得确实不多了,一方面大家都懂得了爱惜自己的身体,要在生活和事业中选取一个平衡点;另一方面,行政部门和宣传机构也已经厌倦了片面拔高,知道了那样做反而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尽管从表面上看,陈莹丽与“春蚕”“红烛”很相似——“快到期末时,陈莹丽已经瘦脱了形,身高1米65的她,体重连45公斤都不到”,但这个故事的精神内核与老故事有着根本的不同。

一位将死之人用尽生命能量告诉生者:怎样做一个完美的临终选择。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任何选择都可以看成是临终选择,而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同为教师,两年前,河南省实验中学顾少强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一种选择;而在生命的最后3个月,带出一届毕业班,让自己的学生跨上下一个人生台阶,则是陈莹丽的选择。

假如知道死亡迫近,你在剩下的时间里会做什么?

对这一设问的回答是有境界之分的,否则也就失去了表彰陈莹丽的必要。

在10年前的一部美国电影《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中,两位身患绝症的老人被医生“宣判死刑”后,想起年轻时的许多人生计划没有完成,诸如在巴黎的著名餐厅海吃一顿,游览泰姬陵、长城和大金字塔等世界名胜,尝试高空跳伞、横越北极、攀登珠峰等极限运动……他们开出一份心愿清单,一一完成,一一划去,与死神赛跑。

这份清单中的人生关键词是“拥有最好”“终极体验”或者“阅尽世间”,任好莱坞编剧将脑洞开到最大,它们代表的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价值观,所谓的“心愿”无非是满足个人的享乐、冒险和放纵,与拜金女声称买到名牌包包就能圆满人生并无本质差别。最后,祭出美式剧本无敌赚泪神器——回归家庭,其中一位老人与多年不睦的家人和解,亲吻了熟睡中的小孙女,划掉清单上最后一项——“亲吻世上最美的女孩”。

关于临终选择,好莱坞电影剧本为代表的西方智慧不过尔尔,那么东方智慧在这个问题上又有何种表现呢?

在日本临终关怀大师大津秀一的《换个活法: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一书中,临终心愿不仅包括了美式清单里已有的“享受美食”“去想去的地方旅行”“和想见的人见面”“对深爱的人说谢谢”等,还包含有哲学层面的“看透生死”“怀抱信仰”“认清活着的意义”,以及“尽力帮助别人”“生育孩子”“让孩子结婚”“留下自己生存过的证据”……

我觉得其中“留下自己生存过的证据”一项的内涵非常浓缩,从而使外延非常广大。比如国外有的人喜欢在街头涂鸦,而中国式的“到此一游”让景区管理者不胜其烦,这些都是“留下自己生存过的证据”。而在《遗愿清单》一片的结尾,被委托人将老人的骨灰撒在珠峰脚下,似乎也有一点这个意思。

人活一世,谁都想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证明自己活着或者曾经活过。这应该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流行语叫“刷存在感”。

北宋大文豪苏轼吟咏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在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的诗作中,苏轼举出了两个例子:一是僧人埋骨之塔;二是文人题诗之壁——“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嵩山少林寺外壮观的塔林,就是历代高僧存在过的证据;古代的文人题壁,即胸无点墨的当代人乱刻“到此一游”行为的初祖。

苏轼说,一切行为都是“偶然”。尽管高僧死后,骨葬入塔,可少林寺仅存230座僧塔,绝大多数都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而题壁损毁的几率更高,因此优秀的诗作不靠历代的纸笔传抄,是不可能被今天的我们从书中学习到的。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存在感就像人的生命一样,是一种偶然,最终都会消亡。人类的努力无非是延长这种偶然,让自己的痕迹在世上存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生育孩子”“让孩子结婚”是另一种“留下自己生存过的证据”的方式。每一个人都是满载基因航行的一条小船,小船终会朽坏,只有新船能将货物传载下去,这是多么让人欣慰的一件事。作恶的人看见初生的婴儿,也会不自觉地绽放笑容。还有那么多的成年人,在千钧一发的危险情境下,奋不顾身地去保护儿童,自家的或素不相识的,与其说是一种情怀,在不容思考的瞬间,不如说是出于本能。

用这一视角再次解读陈莹丽的故事,就会发现,虽然她没有能够体验到姻缘的美好,没有体验到为人母的必修课,没有体验到还没能体验的一切,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她仍然在这世上留下了生存过的证据,那就是“大津秀一25件事”中的“尽力帮助别人”。

短短3个月的时间,要在世间留下痕迹,来不及积攒学识著书立说,更没有可能成家生子,陈莹丽所能做的,就是把毕业班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给他们一个更好的未来。她之所以隐瞒病情,也是为了让既定计划能够圆满实现。据报道,“这些让陈老师挂念的学生们在今年中考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一名学生考上乐清中学,多名学生以优秀成绩考入大荆中学”。

也许有人会说陈莹丽的抱负太小,但是我要说,此时此刻,以应试教育的视角来看待一所农村普通高中是不适宜的,它的功能应该是给农村学子更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过早外出做生意、打工,甚至混社会,是很多农村失学少年的命运,但陈莹丽不希望发生在自己学生身上。如果这个旁人眼中的“小目标”,需要一个人赌上全部的生命能量,那么在当事人眼里,它一定不是一个小目标。

最后时刻的陈莹丽形销骨立,但她的选择让自己获得了精神的丰满与美丽。她上好了短暂教学生涯中的每一堂课,把最好的自己展现给身边所有的人,她的美好形象将在她的学生一生的记忆中定格。这就是一个90后教师留在人间的痕迹。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