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6月19日 星期

青少年需要更多寓教于“博”


青少年需要更多寓教于“博”

□何勇海

“不参观博物馆,以后考试恐怕难得高分!”今年高考中众多涉及文物和历史的考题,让一些家长和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不过即使参观了博物馆,也未必拿得到高分。记者随机采访了50余名高考考生,超过八成考生表示,中小学期间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博物馆一日游”,但多是“转一圈”,写篇日记就完事。国家博物馆发布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调研报告》也显示,只有四成博物馆提供系列教育。(6月13日《北京日报》)

这篇报道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缺位。按照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的《博物馆条例》的定义,博物馆有三大功能——教育、研究和欣赏。但目前许多博物馆,基本上只发挥了供专业人士研究、供普通游客欣赏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则往往阙如。一些博物馆即使发挥了所谓的教育功能,其实也只是像上述新闻中的学生所说的那样,到博物馆“一日游”与“转一圈”,写篇日记就完事。这显然不是真正意义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

那么,真正意义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是什么?除了让青少年有机会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认识文物外,还要把博物馆的历史、文物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把课堂“搬进”博物馆,带领学生对着艺术作品授课;比如将旧石器时代的工具与现代生产工具摆放在一起,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使用等,就是让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

真正意义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还应是常态化教育,而非在每年国际博物馆日或其他某个重要时间,象征性地组织中小学生到博物馆“一日游”“一日学”。2015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曾要求各地加强文教结合,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但在一些地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仍停滞不前,从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数量短缺,教育能力也不高,且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如此,博物馆资源便难以与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深度融合,博物馆也就难以成为青少年的终身课堂。

有句名言在业界流传甚广:如果馆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则是其灵魂。为充分发挥各类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国家博物馆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应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关部门应加大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拓宽资金来源;建立专业化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队伍,注重培训,建立评估系统。为让青少年享受到更多的寓教于“博”,这些确实应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