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6月19日 星期

从活动走向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怎么上

从活动走向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怎么上

□本报记者 叶青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广大中小学来说,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相比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怎么上似乎无例可循。但正因为充满创意和挑战,自深化课改以来,各中小学对于这一学科的热情在逐年升高,与此同时,这门新兴学科给教师专业成长带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6月14日至15日,2017年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分会举行专题研讨活动,来自我省各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家和教师们就“综合实践活动课怎么上”这一话题,进行了经验分享与交流。

基于真实的情境

一直以来,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必须基于真实的情境。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分会秘书长伊红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基于课堂的形式学习,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学习,它不只基于大脑的认知,也要基于真实的体验。

“骑共享单车是时下最热门的出行方式,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共享单车的整体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800万,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与日俱增……”这是会议现场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展示的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授课教师朱玲敏和学生们聊起了共享单车的话题,其中包括共享单车运作的市场经济、安全隐患、未来发展和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学生们把搜集到的最具争议的32个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选取其中自己最关心的一个,提出解决方案。

“六年级的学生,在年龄上正好进入共享单车的用户群,部分已经体验过,这就是个基于真实任务的项目。”我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诸暨市店口镇中心学校教师何铁勇说,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是“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学生成长其实也一样可以看作是经验加反思的过程,“教师对活动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的经验找到出口,即让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何铁勇说,活动的设计要基于学情和生情,课程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学生有亲历感、有参与度,才能有体验和获得的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孩子已有的文化知识、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因素,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人、事、物有认同感,能将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形成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的良性循环。”宁波市北仑区郭巨学校副校长姚成伟说,该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年都会形成一批特定的主题,比如三年级的“我家住在大海边”、四年级的“海洋之舟”、五年级的“我与涨网货”、六年级的“开放的港口”,这些都与在海边长大的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搭建交流的平台

“教室窗下要放满好看的盆栽。” “不行,放在走廊里会绊倒小朋友的。”

“窗户上可以悬挂横幅。”

“那样窗子就打不开了。”

在杭州市德胜小学校长俞秀红的课堂上,五年级的学生们正就如何美化教室外墙的问题,汇报各自小组的讨论方案。可是说着说着,课堂就变成了一场小型辩论会,一个建议被提出来,可能立即收到质疑的声音。俞秀红及时地站出来,只说了一句话,就让针锋相对的双方站到了同一阵营里:“有反对意见的同学,不光要提出观点,也请和设计方案的同学一起,想想有什么破解方法。”

何铁勇点评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的设计“低结构”,即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教师要学会‘等待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尤其不能按照教案‘赶’,因为探究过程远比获得结果重要”。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的师生和生生交流是课程根本。”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分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刘力分析说,课堂要因需而导,教师既要强调集体学习生活和合作活动的重要性,又要不妨碍个别学生的独特兴趣。对于教师而言,不仅需要事先准备和顶层设计,以提供课程资源和学习空间,还要有教育智慧。

这个观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们深以为然。杭州市萧山区靖江初级中学教师李海军用“扶放有度”四个字定义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他说,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困难的协助者、学习过程的协调者和研究成果的评价者,“让学生摸索出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方向”。

能够在课堂上起适时引导作用,搭建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对于教师们可谓是个不小的挑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基础学科相比,要实现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换。”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教师唐华坦言,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学生收获有多大,教师的成长也就有多大。“教师在参与指导和协同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比如学习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掌握多方面的实用性工具、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等。”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副校长、小学部校长田燕芳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转变了教师固有的教育行为方式,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变得更开放、更生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激烈的观点碰撞,还会增强教师对课程的二次研发及整合能力,一大批‘科中科’‘课中课’由此产生”。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