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

人工智能赋能 小学高段美术教学评一体化


●在小学高段美术教学中应用人工智能,旨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高效课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周 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教学评一体化作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在小学高段美术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新可能。本文聚焦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教学评一体化高效课堂,为小学高段美术教学创新提供实践思路与方法。

一、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构建

当前小学高段美术教学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固化,传统示范教学虽能确保技法传授,但过度强调步骤模仿导致学生创作空间受限,作品呈现趋同化倾向;二是评价体系单一,教师主观评价占主导,缺乏对创意表现、过程性学习等维度的客观考量;三是个性化指导缺失,教师难以根据学生兴趣差异和能力水平提供精准辅导,部分学生因关注度不足逐渐丧失学习动力。要摆脱上述困境,教师必须创新课程内容与形式,整合跨学科资源,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效能,实现评价机制多元,以此构建开放包容的现代化美术课堂。

传统美术评价往往依赖教师的主观判断,而人工智能可构建多维度、数据驱动的评价体系。例如,人工智能可分析学生的构图、色彩运用、创意独特性等指标,提供客观评价。此外,人工智能支持的互评系统能让学生匿名评价同伴作品,促进学生交流与反思。这种“技术+人工”的结合方式,使评价更全面、公正,并激励学生持续进步。

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路径与案例应用

在人工智能融入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引导者,带领学生探索新领域。因此,教学内容与学情综合分析是优化美术教学的关键环节,能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点和学习障碍,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例如,教师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分析,可识别学生偏爱的艺术风格或常见技法问题,灵活设计分层任务,满足差异化需求。这种分析还能优化评价方式,使反馈更科学,最终提升课堂效率,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实现教学评的动态统一。

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美术教学中,学情调研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具体而言,通过人工智能工具,教师可以快速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等数据,不仅能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能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定制提供科学依据。以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与科幻》为例,教师可以将“月球能源的探索与开发”作为教学主题,通过设计学情调研问卷,了解学生对月球能源的认知,以及他们在美术创作中的强项和弱项等。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虽然对月球能源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科幻美术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较为匮乏。基于这些数据,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学情调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剖析教学中的重难点。还是以《生活与科幻》为例,教学目标应是学生能够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科幻美术创作,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项目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则主要集中在如何将科学知识与美术创作有机结合,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平。

人工智能赋能的美术教学应始终围绕美术核心素养展开。在评价环节,除了传统的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将作品扫描或拍照输入人工智能工具,让工具客观点评,使学生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例如,平时畏惧创作的学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工具的辅助,激发创作想法,增强创作的自信心。

但是,人工智能在小学高段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差异直接导致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效能的不均衡。其次,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需进行合理规划,以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格化输出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原创思维。最后,部分算法评价过于依赖技术参数,忽略了艺术的情感表达。教师需深入了解各类人工智能应用,以便选择适合学生使用的工具,平衡技术与传统教学。

针对上述局限性,在技术层面,学校可开发更符合基础教育特点,兼顾专业性与适龄性的轻量化人工智能工具,如具备笔触识别功能的智能绘画系统、支持实时协作的虚拟艺术工作坊等。在教学设计上,学校可建立“教师+人工智能”双主导模式,教师侧重审美引导和创意启发,人工智能负责技法支持和数据跟踪,两者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加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并开发配套课程资源。就评价体系而言,学校可探索“人工智能测评+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的多元机制。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时代的美术教育不应止步于工具革新,更要着眼于培养具有计算思维的艺术创作者。未来的美术课堂可能是虚实融合的生态空间,学生既能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亲临敦煌临摹飞天壁画,也能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跨媒介艺术实验。教师角色也将逐步向艺术导师转变,重点培养学生基于技术媒介的审美判断力和文化理解力。只有当技术真正服务于美育本质,人工智能赋能的美术教育才能实现其终极价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人工智能时代自由地发现美、创造美、表达美。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