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

小学低段学生集体认同感的培育策略研究


●引导小学低段学生从个体归属走向集体认同,班主任要从三个维度出发展开培育。

□海宁市许村镇许巷中心小学 吴云飞

学生从学前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不仅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社交模式等多方面的转变,更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在此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本文从班级安全感构建、差异化融入引导、集体归属感培育三个维度,系统研究小学低段学生从个体归属走向集体认同的培育策略。

一、构建班级安全感

低段学生需要建立对教师、同伴及班集体的基本信任感与归属感,这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同时,学生情感体验与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社会性发展进程。

低段学生的认知更多倾向于关注自身需求,往往忽视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感知。因此,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在保持个性发展的同时,通过系统性情绪认知训练逐步建立起对集体归属感的认知。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教授学生进行肢体动作与语言表达的模仿练习,帮助学生辨识他人情绪,为他们融入集体奠定情感沟通基础;还可以通过情绪可视化识别训练,将“手舞足蹈代表快乐”等常见情绪类型转化为与生活场景匹配的可视化表情包,通过具象化呈现降低情绪认知难度。这些符合低段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情绪识别准确性与效率,进而促进其对集体归属感的认知建构。

低段学生可以通过群体互动构建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框架。为此,班主任需强化学生对班集体的积极情感体验,引导其实现从“我的班级”到“我们的班级”的认知转变。一方面,通过师生共读《我有友情要出租》等情感绘本,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被拒绝的难过、互助合作的快乐等情感;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在每日晨会设置五分钟“夸夸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并表扬同伴的积极行为。这些互动体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帮助其逐步建立集体认同感。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间的互相协作与情感联结,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设置“幸运大转盘”,为学生定期随机匹配“秘密伙伴”,共同分配如“观察记录伙伴三个优点”等同伴互助任务。为了将这些隐性的互助关系显性化,班主任还可以绘制“班级友谊树”“朋友树”等作为可视化工具,随着“秘密伙伴”互动次数的增多,学生间的友谊联结自然形成。

二、实施差异化引导

低段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习惯、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班主任需以多元化策略帮助学生融入班集体,设计如“跳格子”等趣味游戏,让学生自然地展现自身能力水平,规避传统的测试压力。同时,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A、B、C三级难度任务卡,完成任务后可晋级更高难度。这种分层设计既保护了学生的信心,又激发了其进取心。

班主任还可以从学生的学业发展、社会情感、习惯养成三个维度动态追踪其成长变化,建立学生完整的个人表现成长档案袋评估机制。具体而言,该机制可包含两点:一是在学业成果收集上,每个学生拥有专属成长宝箱,用于收藏优秀作品,班主任定期进行新旧作业对比;二是在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上,班主任可将最简单的事情自然嵌入到日常活动中,帮助学生逐步转变。例如,早上起床后进行简单的晨读,晚餐后进行体育锻炼或劳动等。这些微小的改变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好习惯。

三、培育集体归属感

为了让班级成为温暖的小家,班主任可以组织趣味活动,在活动中按能力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特长并参与合作。低段学生的个体行为是内在需要与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群体中,低段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容易受他人影响。基于此,班主任可以邀请高段学生来班级参与,通过“大带小”互动体验跨年级同伴辅导,低段学生能潜移默化地获得成长参照,高段学生也能锻炼责任感,增强归属感。

综上所述,归属感是学生融入集体的必要前提,而系统化的情感引导和角色参与能有效促进低段学生的情感认同。班主任既要建立学生稳定的情感互动常规,也要设计阶梯式的集体任务,帮助学生真正认同班集体、融入班集体。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